(来源:上观新闻)
急匆匆出门,却把钥匙落在了家里;话到嘴边,那个熟悉的名字怎么也想不起来;明明要去冰箱里取东西,拉开冰箱门却忘记自己要干什么……这是否是你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情况?如此丢三落四,是大脑在“偷懒”,还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健康预警信号?
近日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的《丢三落四?要不先考考“认知”》新书发布暨对谈会上,“600号”医生们给出答案:这背后指向一个词——认知。
认知是调控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出发点,更是智力活动的集大成者。从儿童的智力发育不良,到原本聪明的老人出现智力减退,都可能在“认知”这一重要心理成分中找到答案。
作为“600号心理”丛书新作,《丢三落四?要不先考考“认知”》从认知的发生、发展、出现异常的特征到现代干预手段等角度,全面展示了“认知”这一重要心理活动的“病”与“非病”特征。在阅读这本书,可以系统了解:认知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这一基本的心理成分怎样才算“异常”,如何构成有临床意义的“症状”,专业上如何开展评估,有哪些主要的应对和干预手段。
“600号心理”丛书总主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谈到,认知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生理上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的认知功能都会慢慢发生变化;达到某种程度需要去门诊接受治疗时,就会变成病理的。认知是怎么一回事?从心理学上讲,认知和智商与情商都有一定关系,如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发育迟滞、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病等都是与智商有关的认知障碍。对成年人来说,跟情商有关的认知更重要。当情商出现问题时,往往来自认知的偏差,临床上大量的工作也是为了纠正歪曲的认知。
本书主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岳玲提出,“丢三落四”这个行为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几乎涵盖所有年龄阶层。日常生活中的丢三落四行为,可能源自工作压力或情绪影响,并非器质性的改变。而器质性改变造成的“丢三落四”多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如老年人记忆力比同龄人或以往出现明显差异时,需要谨慎对待。
本书副主编、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张寒从脑科学角度分析,认知行为是多脑区协同工作的结果。人们每天早上醒来时,大脑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演奏着“认知五重奏”,指挥视觉、注意、记忆、语言和意识这五大认知系统,让人们得以轻松完成全天的各项任务。张寒现身说法,从自己的睡眠监测、磁共振扫描结果,探讨中年人认知变化的过程,并从改善饮食、适当健身等角度分享了保持脑健康的方法。
学习困难门诊的火爆,凸显了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注意力不集中,难道就是儿童多动症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洪波从专业角度分析临床上常见的儿童多动症患者与“家长眼中的多动症孩子”之间的区别。好动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遇到喜欢的事情,注意力却能比较集中,这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电子产品刺激阈值较高,日常课堂上缺少相应的阈值,就容易造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训练得以矫正。
活动中,“600号”专家还对中年人认知的“隐形杀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抑郁性假性痴呆和真正的老年认知障碍之间的区分,创伤性记忆与现代职场人的焦虑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用专家们的话来说,总爱丢三落四的人,需要多爱自己一点。爱自己,就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逐步接纳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成就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希望《丢三落四?要不先考考“认知”》可以成为陪伴读者的一本“聪明书”。
原标题:《“600号”专家答疑,中年人的丢三落四,真的是病吗?》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