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行情)
好戏上演,西贝开始翻盘。
出品 | 新行情 作者 | 青云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这句话放在任何行业都适用。
诚信是企业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而西贝在“预制菜风波”中显然是栽在了“信”字上。
西贝的风波,表面看是价格、预制菜争议,核心却是信任崩塌。
消费者愿意为品质买单,但前提是明明白白地消费。“挂羊头卖狗肉”——花着现做菜品的高价,吃到的却是冷冻半成品,这种不对等的消费体验,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被欺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西贝的口碑翻身仗,绝不是靠几场促销、几篇公关稿就能打赢的,它需要的是一场“信任重建”的持久战。
西贝全国降价,冲上热搜
面对危机,西贝选择放下身段,想要撕掉“价格贵”的标签。
近日,“西贝降价”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据媒体消息,当天,西贝南京砂之船店首日开业,晚高峰就餐人流旺盛,出现明显排队情况。店长介绍称,近期西贝全国门店产品降价调改,门店近40道产品降价,幅度在5%~20%不等。
其实,风波过后,西贝就开始调价了。
10月1日起,西贝全国门店40余道菜品大幅降价。据澎湃新闻消息,按照罗永浩所晒的账单,原来一份草原嫩烤羊排119元,葱香烤鱼89元,黄米凉糕29元,调价后三款菜品的价格分别为99元、79元、26元,降幅依次是16.81%、11.24%和10.34%。
西贝降价后,客流也回来了。
据《中国经营网》消息,自9月西贝大幅降价后,北京海淀华宇商场店,近期午高峰要排队半小时;苏州龙湖商圈门店等位顾客挤满走廊。据《华声在线》消息,部分门店的周末客流,同比增长了20%。
除此之外,西贝员工的待遇也有所提升,被网友点赞。
前不久,西贝全员平均涨薪500元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对此,西贝方面回应表示,西贝9月为一线员工每人发放500元津贴。自10月起,门店设立工匠精神津贴、服务标兵津贴、食安卫士津贴,每位一线员工累计获得津贴总额为300-800元不等。
菜品降价+员工涨薪,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不少网友表示认同并看好。
有网友表示,“风波过后,西贝选择用降价和涨薪来重建信任,都是实招。”还有网友直呼,“降价是王道,涨薪是天道。顾客稳了,员工稳了,企业就稳了。老贾这人真性情,做事决绝,错了就认,认了就改。这么以来,西贝渡过难关问题不大。”
图源:微博
然而,这种客流的回升,是否意味着西贝已经真正赢回了消费者的信任?答案或许没那么简单。
餐饮行业有个底层逻辑,圈里人把它叫“不可能三角”:品质、价格、效率,你只能选两个。
当西贝选择在价格上让步,消费者们也在思考它是否在别的方面也有了妥协?
西贝的降价在提升短期客流、改善舆情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但对于西贝而言,降价或许只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在价格下调的同时,不牺牲品质与体验。总之,西贝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仍需在品质、服务、成本管理以及品牌形象维护上同步发力,避免仅靠价格竞争导致品牌价值受损。
西贝处于多事之秋
说起2025年讨论度最高的餐饮品牌,恐怕非西贝莫属。而这一切也要从罗永浩开始说起。
9月,罗永浩“开撕”西贝,发文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罗永浩、西贝、预制菜、贵、恶心”,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效果明显,迅速点燃了网友的吃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把西贝和创始人贾国龙都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家吵来吵去,争议的核心无非两点:是否为预制菜以及价格昂贵。
面对汹涌的舆论,贾国龙最初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态度。
他公开否认使用预制菜,“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有的菜是在门店切的,有的是在中央厨房切的,在中央厨房那边切标准更高,质量更高,选料更严格,(但是)每道菜全部是在门店做的。”
同时,他指责罗永浩“诽谤”,并多次声称将对其提起诉讼。当然,后续大家也知道了,贾国龙并没有起诉,罗永浩也“放过”了西贝。
不过,这种强硬姿态并未能平息舆论。后面,西贝的一系列公关也翻车了,导致风评变差。
比如,9月23日,西贝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文章《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
文章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讲述了毛毛从2岁起开始吃西贝,妈妈因为最近的消息不让毛毛光顾西贝,毛毛哭着、闹着,哪怕妈妈用玩具“诱惑”,也要遵守与西贝的“约定”,最后激动的毛毛抱着西贝店长的大腿哭泣。
西贝打出的这张感情牌,迎来了舆论的群嘲,随后西贝删除该文。
后面,贾国龙也疑似“退网”,暂避风头。9月底,贾国龙清空了多个社交账号,其中包括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目前均显示无作品。
然而,市场的审视依旧还在,后面西贝的公关策略开始出现转变,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
第一步:疯狂撒券。9月24日,西贝推出“请您吃饭”活动,凡到店任意消费即可获得100元堂食代金券,无门槛抵扣且不限使用张数。
这一招直接让冷清的门店排起长队,北京有店铺午市等位半小时,杭州有门店甚至排到3小时。
紧随其后的是全面降价,这一步上文也提到了。为了挽回消费者信任,西贝不得不放下身段,面对市场现实。
降价是“贴近市场”的必要举措,但若仅靠价格竞争而忽视服务与品质,可能削弱西贝长期的品牌溢价能力。
第三步:更换招牌。9月底,部分西贝门店把标志性的红白门头换成了白绿配色,“西贝莜面村”的标识被简化为“西贝XIBEI”,下方新增一行醒目的“我从草原来”。
不少人认为西贝抓错了重点,吐槽不断。
对此,贾国龙回应称“这只是一个小范围的尝试,不会普及到全国门店”,并举例说未来可能在中心城市有一两家店用新标语和Logo,就像星巴克的黑标店、工厂店那样。
但西贝的多事之秋并未就此结束。
10月25日,河南郑州一位网友发视频称:带孩子吃西贝莜面,碗里惊现一条活虫。
对此,涉事门店的解释是“罗马生菜没洗干净带的活体虫”,处理得也比较利落,当场给顾客免单,当天就下架涉事菜品排查,紧接着换了生菜供货商,还邀请顾客再去店里免费吃饭监督。
尽管处理迅速且态度诚恳,但食品安全问题对餐饮品牌的伤害,往往比价格争议更为致命。
与此同时,多地闭店的传闻让西贝再次站上风口浪尖。11月初,西贝在社交平台上频频被曝出关店消息,不少网友发帖称“家门口的西贝闭店了”。
11月11日,西贝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开店、闭店属于餐饮行业正常的经营行为,西贝每年都会基于经营情况对门店数量进行动态调整。今年西贝门店同样保持动态调整,近期包括深圳、汕头、义乌等地门店闭店,均属于正常调整范畴。
事教人一次就会,如今西贝的故事远未结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西贝能否真正赢回消费者,在这场自我革命中找回失去的信任,还需要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