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交通是氢能作为能源属性应用的先导领域,我国在“十四五”时期通过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氢进万家”等示范工程,已初步完成氢能交通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预计“十五五”时期,在政策与市场合力驱动下,氢能交通有望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为能源消费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氢能交通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
我国氢能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具备发展氢能交通的良好资源和基础。21世纪初,国家“863”计划部署了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技术研发。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氢燃料电池列入主要技术路线之一。2021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南、河北等五个示范城市群开展示范应用,中央财政给予“以奖代补”支持。2021年,山东省加快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进一步探索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在热电联产、港口叉车、游艇船舶、家庭用能等场景的应用。2022年3月,我国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的战略部署。2025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发布了氢能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各地发展积极性较高。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以燃料电池汽车为先导,“以点带面”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了较快发展。
推动多元领域的氢能应用实践
物流园区:交能融合打造“零碳”运输生态
把氢能重卡、光伏屋顶、智慧能源管控等各种项目融为一体,每一次运输都意味着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这里是位于嘉兴港乍浦港区附近的嘉兴港野猫墩物流园,也是公路货运支撑港口发展的重要物流节点。园区加氢站的顶棚光伏板像向日葵一样迎着日照。充电桩显示屏上跳动着数字,记录着每度电的“绿色基因”。100辆氢能集装箱卡车穿梭在野猫墩物流园和码头之间。在物流园区的仓库内,纯电叉车忙碌地给集装箱装卸货物。
浙江海港嘉兴港务工程技术部副主任程暄介绍,园区内短驳车辆是用氢能集卡,港区内的车辆都是电动或者是氢能的,实现了100%的清洁化,每辆氢能车每年可以减碳50至80吨。
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野猫墩物流园是全国4个零碳物流园试点之一。除了氢能货车、设施装备电动化,目前,园区还完成了光伏发电、海绵城市、建筑节能等低碳应用场景的建设。零碳化运营、智慧能源管控等项目也在抓紧推进,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全部零碳物流园项目的建设。
包括嘉兴港野猫墩零碳物流园区在内,“十四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已经公布实施了第一批61个绿色低碳交通强国专项试点,20个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统筹推进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交通运输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营造全行业节能降碳氛围。
船舶航运:氢能驱动航运业绿色转型破局
9月20日,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明天氢能公司发布了MTSYS-120船用燃料电池系统,该系统获得了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这是我国氢能船舶走向商业化的一个缩影。
明天氢能技术中心系统研究院院长霍亮在发布会上表示,MTSYS-120船用燃料电池系统可用于国内航行海船、内河船舶,电堆功率大于150千瓦(kW)、功率密度6.5kW/L、系统功率120kW、寿命22000小时以上。可进行模块化组合,对不同功率段船舶进行灵活搭载,可拓展至兆瓦级以上,适用于客轮、游船、公务船、集装箱船、散货船等各类氢能船舶。
目前,国内氢能船舶应用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2025年6月,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正式入列。与此同时,甲醇作为氢能的载体也在船舶领域展现应用潜力。2025年9月,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在杭州成功吉水。
氢能船舶发展的背后是政策支持。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积极推动LNG、甲醇动力技术在中大型船舶、中长距离运输场景应用,探索推动氢燃料电池动力技术应用。
航运业每年消耗约3亿吨化石燃料,贡献了全球近3%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支持政策为氢能及相关清洁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加速了航运业绿色转型进程。
尽管前景广阔,氢能船舶发展仍面临挑战。储氢技术是主要瓶颈之一,船舶尤其是远洋船舶需要携带大量氢燃料,液氢储存技术成为关键。此外,安全性是船舶应用的核心考量,需要耐震冲结构设计、涉氢区域隔离等安全保障措施。
低空经济:氢能无人机突破续航技术瓶颈
除了氢能船舶,明天氢能公司还在发布会上透露,其氢能无人机相关产品也已交付投入使用。
传统锂电池无人机普遍存在“续航天花板”,多数机型续航仅30分钟至1小时,且载重能力有限。氢能无人机实现了续航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2025年成为中国氢能无人机商业化的重要节点。1月,济美动力自主研发的超轻量化氢燃料电池系统在多旋翼中型无人机上试飞成功,持续悬停飞行时间超过3个小时,远超同等重量下纯蓄电池无人机所能达到的飞行时长。
2025年也是中国低空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据新疆航空产业研究院统计,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0亿元,无人机相关企业数量较2022年增长240%。
技术层面,氢燃料电池、AI避障、集群协同等创新加速落地,推动无人机从单一作业工具向“空中机器人”演进。随着5G-A网络覆盖与适航标准完善,一个万亿级低空市场正在崛起。
轨道交通:氢动力列车开辟绿色通勤新赛道
近日,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正式发布。该列车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研制,展示了以氢能作为动力的清洁出行方案,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开启了一条新赛道。
“‘氢春号’文旅列车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实现全程零碳排放、无接触网运行。”中车长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汪忠海说。
“氢能是清洁能源,但储氢、供氢、能量管理是难题。”中车长客氢能装备副总设计师王健说,“氢春号”列车应用多储能、多氢能系统分布式的混合动力供能方案,同时采用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实现整车控制深度集成,大幅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以及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氢春号”创新成果的取得,有赖于中车长客在清洁动力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近年来,围绕国家“双碳”目标,中车长客在轨道交通动力多元化方面布局,逐步推动氢能技术从研发走向应用。
中车长客针对氢能源市域列车开展不同速度等级的试验验证工作,完成车辆能耗、可靠性、稳定性、续航里程以及车辆氢能、储能、牵引等关键系统的试验数据分析。
“目前,中车长客正研制时速250公里氢能动车组,计划于今年底完成,将填补高速干线氢能交通空白,为后续更高速度氢能列车的研发与应用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给轨道交通绿色转型注入持续动能。”中车长客氢能领域专家丁国华说。
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氢能交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时期,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坚定发展战略、创新支持方式,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推动氢能交通实现“从1到10”的跨越,加快规模化发展。
一是锚定战略定位,强化顶层统筹。建议准确把握氢能助力交通领域深度脱碳、培育新质生产力两方面的重要战略作用,通过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重点解决柴油重卡、内河船舶等传统能源难以替代领域的脱碳问题,避免与锂电等技术路线形成重复建设和低效竞争。建议国家层面充分运用部际协调机制,统筹规划清洁低碳氢能供给、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氢能装备制造、氢能终端应用等产业链各环节关键问题,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有序格局,为交通等氢能终端应用领域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是聚焦优势区域,打造示范标杆。建议延续对氢能交通领域的财政资金支持,并将支持范围从车端扩展到轨道交通、船舶、特种装备等更加广义的交通领域。优先选择氢气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应用空间足、实践经验多的地区开展氢能交通示范应用,打造氢能高速公路、氢能航道等综合示范线。统筹考虑各地氢能资源禀赋差异,结合氢能交通应用实际需求,建设供氢基地和跨区域输氢走廊网络,为氢能交通应用提供清洁、经济、稳定的氢气供应来源。
三是创新支持方式,灵活分类施策。强化财政和金融联动,通过多元化资金渠道灵活支持企业发展。对于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议国家层面将其纳入地方专项债支持范围,为金融机构匹配中长期贷款支持提供政策依据。针对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经营现金流不足等问题,建议对获得国家层面财政补贴支持的氢能企业,优先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地方通过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形成正向激励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