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一方印,能装下多少时光?
一截竹根刻上“复旦商科”象征1917年商科的初萌,一辆“东风”车模见证着1952年“新中国第一届毕业生”奔赴建设前线;本科生把管院门口的石头“搬”进了印纽,新园区启用仪式上的数百只气球“新生”践行“ESG”……散落在历史中的片段,被一方方小小的印章重新唤醒。
“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大众篆刻作品展启幕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之际,“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大众篆刻作品展启幕,一场以“印”为笔的院史书写,一次新大众文艺的生动实践,将传统经典的文化形式从文人的书斋释放到大众的掌心,成为人人能参与的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表达情感、联结彼此的新语言。
印章里的“他们”
“1917”是这场时光回溯的起点。那年复旦大学创设商科,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高校之一。柔和的灯光下,展柜里的一枚“复旦商科”竹根印,巧妙地完成了第一次时空对话:材料的质朴,呼应创业维艰的时代;生命的萌芽,寓意商科教育的破土初生和蓬勃之气。
“复旦商科”竹根印
商科的基因,不止于课堂。就在商科创立次年,一个更为鲜活的思想与实践在此交汇。复旦大学历史协会设计了一方造型独特的印章,复刻《1926年复旦丙寅年鉴》“复旦合作商店”的一则广告——灯牌重现旧日字样:“馄饨、水饺子、汽水、冰淇淋、西点、咖啡茶、文具、日用品......价目公道,卫生清洁。”
灯牌印章,照亮了一段被誉为“合作摇篮”的传奇。复旦合作商店的背后,是“中国合作运动导师”薛仙舟的身影。他引领师生创设中国最早的学生自营合作社——复旦合作商店,实行“自负盈亏、互助互济”。这里,成了商科学生最早的实地演练场。薛仙舟又发起成立“国民合作储蓄银行”,并亲任首任行长,全部柜员、会计、信贷岗位均由商科学生轮值,校内与江湾镇两处营业部,成了真正的实践课堂。于是,清晨的校钟开始与柜台的算盘声同起,夜晚图书馆的灯光常与账簿上的数字辉映。莘莘学子在合作商店里验货盘存,在银行柜台前点数银圆,将课堂里抽象的“信用”二字,一寸寸写进了上海的市井烟火,复旦商科因此得名“合作摇篮”。一方沉甸甸的铜制“国民合作储蓄银行”印寓意这份历史含金量。
视线稍移,一组晶莹剔透的水晶印章格外亮眼。黑白的毕业生合影以水晶内雕的方式微缩定格“普通商业系”“银行学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学系”“工商管理学系”。长衫的学生难掩英气,老照片在水晶的折射下泛着微光,仿佛能看见一个世纪前的那些青年,正满怀信心地奔赴广阔商业疆场的模样。历史群像凝固成学科丰碑,这是大众篆刻对“设计跨界”的精彩诠释。
“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印
另一张印章上的合影也格外引人注目——照片印在一方红色空心玻璃微珠材质的“52届校友返校”印上,是2012年,20多位1952届工商管理系校友返校相聚的情景。这一届毕业生也是新中国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他们三年完成了大学学习,毕业后立刻奔赴祖国经济建设前线。
“新中国第一批毕业生”印
展厅里“新中国第一批毕业生”印和“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印呼应了这枚印章,它们的印纽非常特殊,源于1958年试制成功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牌轿车原型车模和1965年研制成功的“红旗CA770”高级轿车车模。可贵的是,这两件模型也在展厅“我是复旦人”展区,它们正是由52届校友李岚清赠予母校。以李岚清老校友为代表的52届毕业生,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奔赴“一汽”等建设前线,将所学融入民族工业的脉搏。车模是工业化的象征,印章是个人与时代的契约,当车模的造型与篆刻的艺术结合,一段实干报国的故事便有了最铿锵的落款。
传承亦是一种“对话”。复旦校史协会同学创意制作了一款“大手握小手”造型的“义务学校”印铭记了1919年商科师生创办义务学校以“挽救四周荆棘丛中无数娇弱花一般的失学儿童”的初心。当时义务学校的教员、教材、经费皆由商科师生自筹,国民合作储蓄银行的盈余亦拨作常年经费。与之呼应的是一枚“朝阳行动”印,造型是两位学生和一位老师共同托举一个孩子,象征着已成为管院本硕博学生必修课的支教活动。从百年前的“大手握小手”,到如今的“共同托举”,印章勾勒出一条从未中断的、关于责任与关怀的精神动脉。它联结的是校园与更广阔的社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学子与需要帮助的孩童,是知识与社会责任之间最朴素的契约。
在守正与创新中,大众篆刻释放着印章的魔力,使一枚枚印章成为历史切片,完成了一段峥嵘岁月的丰富叙事。
印章里的“我们”
展厅里,大众篆刻的印章将个体与学院、往昔与当下、同窗与四海一方一方地联结在一起。
管院政立路校区门口标志性的院名石经2024级本科生陈剑知之手微缩复刻,成为了最具熟悉感的印纽,他觉得这份设计既庄重又亲切,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归属感。陈剑知的父亲是一位大众篆刻爱好者,“小时候,我总看见父亲坐在案前专注地刻章,屋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方块,刀与石、朱砂与纸张的气息交织在一起,那画面深深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后来,加入篆刻社团,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摸索、研究,体会到:“篆刻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无尽的创意表达。”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印
他还参与了“全员导师制”印章的创作,作为管院学生,这更是一份独特的体验。“管院每位学生都配有导师,我自己也常常和导师交流,受益匪浅。能用一方印章记录下这段正在发生的温暖经历,特别有意义。”
“硕博连读”印
同样的情感纽带,在章与人之间紧密缠绕。管院硕博连读学生王府璟,将她对学术道路的理解刻进了“硕博连读”印中。她将“硕”与“博”的笔画巧妙相连,喻示着学术探索的连贯与锐利,“学术科研的敏锐就像一把利剑,洞察社会进步,回应科技变革。”印章造型由堆叠的书本和一顶毕业帽组成,iPad上涂涂画画的创意成为了精巧的作品,在透亮的展示柜与明亮的聚光灯下看到自己的作品,她心中涌起由衷的骄傲。“印面上的文字与印章的造型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也是‘大众篆刻’非常鲜明的特质。”作为篆刻展的讲解员,她向观众们讲述每一方印章的巧妙构思和背后故事,也在这个过程中细细感受百年商科、百舸争流,“那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风云故事在这里流淌传承,又凝聚在这一方方印记之上。我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复旦MPAcc”鸟虫篆印面
归属感在金嘉玺校友的“复旦MPAcc”鸟虫篆印章中化为跨越时空与文化的美学共鸣。为了将古朴的汉字“复旦”与流畅的英文“MPAcc”在方寸之间和谐共融,他从“玉龙”的弧形中捕捉到灵感,借古老的鸟虫篆笔意,勾勒出现代的字母弧线。“鸟与虫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十分契合复旦MPAcc项目年轻、有冲劲、不断向上的特质。”他解释道。
大众篆刻作为情感导体的力量,在“复旦-台大EMBA”印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2010年,管院开设第一个大陆与台湾合作的双学位 EMBA 项目,学生中一半来自台湾,一半来自大陆,毕业后可同时获得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的学位。这枚印章再次成为跨越海峡的携手:印面由该项目大陆校友孙辉设计,印身那幅喷绘画作则出自台湾校友黄梅云之手——黄梅云将游历过的世界山川和“复旦”融汇于方寸掌间,寓意着源自母校的视野与胸襟。两岸同窗的共创️使得彼此的笔触与构思在印章上相遇,这方印便超越了本身,成为同窗情谊与合作精神的结晶。
印章里的它们
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奔腾时代同频,展区里,未来感和人文温度扑面而来。
人物肖像印
蔡竞平、李权时、谢霖、李炳焕……复旦商科百年先贤“刻”成了可以握在手心的肖像印章。这是美术与篆刻扩圈融合。画家在纸上“速写”灵魂,激光刀在椴木板上“二次写生”,一软一硬,一暖一冷,肖像印由此拥有了“手绘温度+数字精度”的双重基因,一周、九枚、画家、篆刻师、数据工程师把“大众”凝成艺术,也为未来的文艺融合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新生产链”。上海青年写实绘画沙龙会长刘双说:“‘大众’作为创作命题,在文艺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美术创作者而言,能够实现破圈是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要达成‘破圈’,必须首先实现艺术理念与作品的普及化与大众化。”
造型、材料皆有创意
方寸天地,也是材料科学与可持续理念的试验场。本是石油工业、航空航天领域的“工业面粉”,微米级新型轻质材料空心玻璃微珠因价廉物美、可塑性强,也成为热门印材。现场24枚颜色、尺寸不同的印章均由这一材料所制。
“无科创 无未来”印
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将“无科创 无未来”的印章塑造成一个带灯的深渊镜立方体,开启电源,立体光影层层向内延伸,仿佛通向未知的科技之境。新材料与科技感设计,呈现出面向未来的宣言:管理的未来,必须驶入科技创新的深水区。
“政立院区启用”印
不远处,“政立院区启用”印,则静默地阐述着另一重现代价值观:ESG。斑斓的材料并非“天生”,而是“再生”——去年新校区启用仪式上漫天飞舞的彩色气球回收、压制成彩色软胶。欢庆的瞬间被凝固下来,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见证。
这些大胆的实践,让自幼接触传统篆刻的陈剑知深感震撼。作为一个长期接触传统印章的爱好者,常常会产生某种“固有的成见”,觉得印章“本该如此”,“但当非专业的设计者与爱好者加入创作,便能激发出专业范围难以想象的创意,篆刻的世界一下子变得更宽广、更生动。”
妙趣生动的印纽设计
而这“更宽广、更生动”的世界,正是学者、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琪森所定义的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在王琪森看来,大众篆刻在“材料多元化”上的探索,体现了“低碳、绿色、共生、循环的环保理念”。而更革命性的突破在于“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这是对千年篆刻生存形态的完全颠覆,”他说,“以往篆刻的难度在于掌握各种字体与刀法,而如今这些均可以通过数字化来统筹解决。”
创作主题化、设计数字化、材料多元化、创作智能化、推广网络化、应用生活化,大众篆刻使得这门三千多年的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年,西泠印社的吴昌硕自刻“西泠印社中人”,成为一代印人的精神徽章。在王琪森看来,如今在大众篆刻的春风之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 “大众篆刻中人”。
展览尾声,观众留下“印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已过去悠悠四十载。长卷上这些小小的印章,也让我们感受到篆刻艺术的历史温度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呼吸,感受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四十年矢志不渝和勇毅前行,就在此刻,画龙点睛。”在展览的尾声,王府璟邀请观众在“打卡点”选一枚印章,蘸上赤橘的印泥,在宣纸上亲手落下一份“印记”。
原标题:《方方印章唤醒历史片段,大众篆刻串起复旦商科百舸争流》
栏目编辑:郜阳 图片来源:复旦管院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