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不仅万元产值成本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还因为节能减排享受到了环保优惠,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转型的好处。”福建领逸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明书在专项调研座谈会上的分享,道出了众多合作企业的心声,这是源于市场的真切反馈。
11月20日,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组织相关专家赴广东调研并召开“‘三位一体’印染行业数智化转型创新”座谈会。在这场汇聚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领导专家的座谈会上,专家们纷纷从产业发展角度给出了精准建议。
专家们一致认为“‘基础研究+专家系统+智能控制’三位一体模式,是扎根行业痛点的创新探索,更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转型路径,让传统印染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应在行业内大力推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邹勇表示,项目作为实用性科研,对印染行业数智化转型有重要意义,应向造纸、陶瓷烧制、油漆、污水处理等相关传统行业延伸。工业和信息化部原规划司副司长宋志明建议,将工艺研究与智能化改造分开推进,优先选择中小型企业或新厂打造完整示范案例,用合格率提升、成本降幅等具体数据形成可复制模式;探索分期付款、效益分成等灵活合作模式降低企业投入压力。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总工彭应登提出,要在现有节能22%的基础上补充废水排放减少比例等环保指标,让企业直观感受到减少环保税、提升A级企业评级等革命性效益,平衡环保指标与产品性能指标。中国化工学会新材料委员会常委孙家跃提出,要通过与老工艺的详细数据对比凸显技术优势,增加原料饱和度等指标提升工艺精准度,引入工业仿真、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生产分身,补充算力支持;应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方向精准对接支持渠道。
长期以来,印染行业深陷多重困境: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高达29.93%,越南、柬埔寨等地区凭借成本优势分流大量国际订单;43%的设备超期服役,单台智能化改造费用高达30万-50万元,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配色师傅平均年龄达48岁,人才断层严重;吨纺织品耗水50-200吨,环保压力与日俱增。“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转型是必然选择。公司从2005年积累ERP数据到2018年专攻印染全流程数字化。”广东腾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斌坦言。
韩斌介绍,腾珑科技的基础研究,基于对上千种染料与数百种布料的交叉实验数据,系统性地开展了对印染工艺中化学、物理及材料科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并以此构建起精确的物理化学反应模型与数据库,根据生产数据导出最佳的反应条件,从源头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这与《广东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中“推动纺织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要求不谋而合。专家系统则打破了传统“经验驱动”的局限,根据生产数据生成精准的工艺方案,一线员工无需专业知识即可操作,推动行业从“凭经验”向“靠数据”转型,这正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中“提升企业数字化管控能力”的生动实践。而智能控制通过自主研发的系统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保障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这也让腾珑科技成功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并入编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名录,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张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