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城市居民养老调研发现》发布:揭示“幸福养老”城市图景
创始人
2025-11-24 16:53:07
0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我国养老领域制度体系日益健全,服务供给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协同推进。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阶段,养老保障体系亟待适应更庞大的服务需求、应对更复杂的结构变化,而银发经济也在此过程中迎来前景广阔的发展机遇。

11月21日,由《瞭望东方周刊》与国民养老共同主办的“中国养老领域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嘉宾来自政府、金融、学术、企业、社区等多个领域,围绕“协同发展,和谐养老”展开深入探讨,搭建起涵盖政策、产业、科技与服务等多维议题的综合性养老讨论平台。

研讨会同步发布了由主办双方联合策划的《2025中国城市居民养老调研发现》(以下简称《发现》)。《发现》整合政府统计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专项问卷及微观样本分析,创新性构建“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指数”评价体系,从养老财富储备、为老服务体系、老年友好环境、银发经济发展四个维度,全面描绘城市居民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幸福”的和谐图景。

《2025中国城市居民养老调查发现》解读

国民养老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涛在研讨会上表示,公司依托“赵钱孙李”自研模型算法及三年多积累的数据与洞察,联合《瞭望东方周刊》深入研究居民养老跨期财务规划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显示,我国养老体系正从“老有所养”向“老有幸福”转型,但供需仍存在结构性错配,需兼顾“有没有”与“好不好”的双重目标。他表示,希望通过研究凝聚共识、赋能行业协同,助力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配民生的养老金融产品,帮助银发经济产业链企业找准服务切入点,共同拓展银发经济新蓝海。

此次调查是《瞭望东方周刊》在持续19年主办“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的基础上,首次将焦点对准城市居民养老这一重要民生课题。活动旨在携手政府部门、学界专家、市场主体等多方力量,以理念创新打破认知藩篱,以政策创新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以产品服务创新回应老年群体多元需求,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助力中国式养老体系建设成为彰显中国温度、凝聚中国智慧的亮丽民生名片。

大势所趋与积极应对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0%,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变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郝福庆认为,老龄化将全面而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生活,重构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与社会价值取向。“大趋势带来大需求,大需求孕育大市场,大市场呼唤大服务,大服务需要大科技,这构成了银发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老年群体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结构。第五次老年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至70岁的“活力老人”更聚焦享老悦己,追求独立、健康、文娱和社会参与;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及失能半失能群体,则对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郝福庆分析,医疗服务、助餐服务、文体娱乐、健康教育、家政服务成为五大核心照料需求。

面对数量庞大、点多面广、需求多样的老年人群体,以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其核心需求,可催生出业态丰富、主体多元的银发经济大市场。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4亿,城市作为应对老龄化的“主战场”,其养老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居民的晚年生活质量。但需正视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水平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群体差异。《发现》显示,中国城市养老从“基础覆盖”迈向“质量提升”新阶段,总体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区域梯度明显: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养老财富储备”与“银发经济发展”成为城市排名“分水岭”,需构建“制度—服务—产业—环境”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参与,实现“有备而老、有质而老”的和谐养老愿景。

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推动养老产业协同

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我国居民的金融养老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认为,二十年前民众聚焦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而如今,不少人已经开始关注养老第三支柱,关注个人的养老金融储备,反映出养老金融意识的普遍觉醒。

面对多元化养老需求,各方正通过政策支持、制度设计、产品服务创新,构建更全面的养老金融体系。“金融企业需回归本源,聚焦居民多元养老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深入洞察养老需求,多元配置金融产品服务”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作为专注于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国民养老在其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及客户服务模式上注重“金融产品要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并探索“轻资产、轻机构、轻人员”的商业模式,通过降低负债成本,提升投资收益,真正实现让利于民、返利于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及客户效益的统一。国民养老还推出“赵钱孙李——百姓的养老规划”服务品牌,帮助老百姓科学规划养老,联合电商平台推出低门槛养老钱包,旨在提升养老金融的普惠性与可及性。此外,国民养老还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差异化优势,携手各方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拥有7.6亿客群的中国工商银行,则深耕“养老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全链条。中国工商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韩强介绍,工商银行目前管理的养老金规模超过5.8万亿元,完成1.6万余家网点适老化改造,打造超600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近两年,工商银行的养老产业贷款增速远远超过贷款的平均增速。

韩强表示:“实践证明养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长辈客群需求不止金融产品,更希望获得更多养老相关信息与服务。依托民众信任与城乡网点优势,民众可随时咨询,工行下一步将通过创新手段,满足长辈客群多元化、高品质需求。”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庆丰认为,保险资金风险容忍度较低、收益波动性小,这种稳健特质与养老金投资需求高度契合。保险资金多年积累的长期资产管理能力,可向养老金体系输出,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跨领域协同,构建养老新生态

面对多元养老需求,医疗、金融、科技、社区服务等多领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而要充分释放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潜力、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亟待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构建生态体系。

与会嘉宾就“养老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在“9073”养老格局(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专业机构养老)下,我国养老模式正从居家为基础转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成立十周年的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引进丹麦运营团队,焕新经营、服务理念。理事长周保云认为,老年人的核心需求是精神满足,营造发自内心的友好氛围,是实现幸福养老的关键。

而在居家养老场景中,适老化改造同样承载着对老年生活品质的追求。安馨康养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鄂俊宇认为,中国城镇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需求已达1.1亿户,这一领域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或一次性装修,而是伴随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持续服务与关爱。“从65岁开始,老年家庭应主动开展适老化改造,如同储备养老金一般储备健康,拥抱精彩的第二人生。”

在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对养老领域的创新变革力量也不可忽视。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北区总监刘洋认为,科技企业应更多专注于产品创新,做出让老人能用得起、用得好、用得上的产品。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则通过智慧手段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生态圈,在独居老人家中设置智慧电表、水表,实时监测安全风险,“主动出击、应急响应,将安全隐患挡在事发之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丁慧娜介绍。

不止如此,小河街道还打造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以三级为老服务中心为枢纽,联动25家入驻企业推出“点单式”养老服务,既丰富选择又为老人节约超20%开支。“我们还依托智慧医养资源图,打通家庭、社区、医院间的床位壁垒,推动了六类床位的高效流动。”丁慧娜说。

展望“十五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李璐认为,养老领域将形成服务、产品、科技的大融合趋势,有望能解决传统服务业人手不足问题,智慧康复辅具能减轻养老院服务压力。

“从汽车产业在老年代步车研发生产上的机遇,到适老化住宅建设呈现的新方向,千业百态均可与老龄化需求融合,传统行业适配养老需求后有望焕发新生机。”李璐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