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孟世祥从北京去了武汉,为了参加美团的先锋骑手表彰会。演播室灯光明亮,台下坐着来自全国的外卖骑手。轮到他讲自己见义勇为的经过时,手心冒着汗,心里有些发怵。
他记不住稿,只凭着记忆说:“今年6月,我在北京帮一个小姑娘赶走了在街上欺负她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
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出手相助的那个夏天,他正被生活逼在角落里。孩子患了罕见病,病情裹着一家人的日子向下坠。他每天从早到晚在城市里穿行,接单、送外卖、攒医疗费、凑房租,不敢停下,也不知道前面的路究竟通向哪里。
可那天,他还是刹了车。他在混乱的车流间穿过去,站到了女孩身前,斥退恶意别车的男子。
他说,在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感受到了很多善意和爱。他知道那种被托住的感觉,于是想把它再传递给别人。
孟世祥参加先锋骑手表彰会。受访者供图久违的踏实
离北京儿童医院不远的一栋老楼,露天的钢架楼梯贴着墙,只能容得下两个人侧身而过,墙边挂满了晾晒的衣物和被褥。二层有十来个小单间,空气里混着被子的潮味。孟世祥一家就住在其中一间。
这是病友推荐的地方:租金相对便宜,屋子不大,却离北京儿童医院近,骑车五分钟就能到,孩子检查、复查、配药都方便。
屋子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尽力留出空间给孩子摆玩具,赛车、奥特曼、魔方。小儿子今年四岁,两年前患了罕见病黏多糖贮积症,经过骨髓移植手术之后,病情稳定下来。现在每三个月做一次大检查,平时由妻子照看。中午前,妻子带着孩子拎回一网兜红薯,准备煮红薯汤当午饭。孩子的饮食还得格外注意,食材都用高压锅压得软烂、熟透。
孩子不认生,总是笑着跟人打招呼,在走廊里拽着爸爸的衣服跑来跑去。孟世祥时不时伸手摸摸小儿子的头,“来北京就是为了给孩子治病,现在他身体恢复得很好,心里踏实了。”
距离那个“斥退恶意别车的男子”的事,已经过去四个多月。
最直观的变化来自别处。有人在路边认出他,凑过来问一句,“你是不是那个帮小姑娘的大哥?”孩子的医生在朋友圈转发新闻,配文“见义勇为的外卖小哥,是我们科室的病人家长”。
事件被曝光以后,一些好心人提出要捐钱,但他婉拒了。街道、居委会、总工会陆续上门慰问,美团通过“袋鼠宝贝公益计划”给了7万元的帮扶。
这让他经济压力缓解了不少。虽然孩子定期大检查的医药费、房租、外债仍旧摆在那里,可每天醒来时,那股被压得“喘不上气”的感觉不再那么强烈。
日子仍是原来的节奏:每天送单、定期带孩子复查、计算花销,从清早忙到深夜。但在他困难的时候,这座陌生城市里伸过来的许多手,把他向上托了一下,这让他心里有了一份久违的踏实。
孟世祥家里摆着好心人送给孩子的玩具。新京报记者 徐鸣 摄挡住危险
见义勇为的事发生在6月底。那天天气闷热,空气像贴在皮肤上。傍晚,孟世祥沿莲花池东路骑行,保温箱里装着一份顾客的晚餐,他得赶在超时前送到。
骑到白云路口时,他看见前方非机动车道有些混乱。一名骑共享单车的女孩贴着白线行驶,车头微微晃动。旁边的机动车车灯闪着,从女孩身边驶过。在女孩身后,一名体型高大的男子骑着自行车,突然往左一压,把她逼向机动车道。
“他别了好几次。”孟世祥记得,女孩的车不断往机动车道偏过去。
孟世祥骑的是电动车,很快超过了两人。但他仍注意着后方。从后视镜里,他看到那名男子再次把女孩挤到车流边缘。这一次,男子伸手去抓女孩的胳膊。
女孩的车把猛地抖动,整个人歪向一侧,车从她手里摔出去。孟世祥立刻捏住刹车,把车停在路边,快步冲过去。他站到两人中间,把身子往前一挡。
“你再不走我就报警了。”他冲着男子说。
男子情绪还在上头,还想上前。孟世祥伸手抓住男子自行车的后座,用力往前推了一把。周围的车流从旁边掠过,喇叭声此起彼伏。最终,男子掉头骑车离去。
孟世祥转身,帮女孩把散落在地上的水瓶捡回来,只来得及安慰一句“没事”。简单确认女孩没有大碍后,他重新上车,继续送单。
后来,他才知道女孩当时拍下了他的电动车牌号。女孩只有14岁,家长通过平台联系到他,希望他能到派出所作证。那天,他送完最后一单赶去派出所,一直忙到凌晨两点。
据报道,北京市西城区警方经调取视频、走访证人、伤情鉴定等工作,已对违法人员李某某(男,42岁)予以行政拘留14日,并对外卖小哥实施救助的行为表彰奖励。
11月18日,孟世祥重回事发路段讲述当天见义勇为的经过。新京报记者 徐鸣 摄将善意传递
两年前,一家人从河南夏邑来到北京,是为了给小儿子治病。
原本,孟世祥在河南夏邑县做木工的小包工头,一年能挣八九万元。有房有车,还打算在老家再盖一栋新房,日子算得上安稳、宽裕。
变故先从大儿子身上发生。孩子五岁时开始肢体弯曲,辗转多家医院也查不清病因,智力也开始直线下滑,最终落下一级残疾。
小儿子两岁时,他发现孩子也开始手指伸不直,额头的骨头往外鼓,面部轮廓缓慢变形。他心里紧张起来,带着孩子去省城就医,郑州的一位医生看了化验单,只说了一句,“去北京治吧。”
生活一下子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小儿子被诊断为黏多糖贮积症。这是一种罕见病,要做骨髓移植,要长期治疗,要花很多钱。
他们赶回家卖掉所有能变卖的东西,还借了一些钱,来到北京。在医院附近租下狭小的房间,家里堆着一摞检查单和病历夹。
不到两个月,小儿子就配到了合适的骨髓。2023年10月,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只是第一步,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后续检查费、房租和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又压了上来。那段时间,孩子每周三次复查,钱像流水一样往外花。压力太大时,孟世祥会走进医院旁的地下通道,躲着悄悄哭一场。
为了维持收入,他在同年12月开始送外卖。想着时间相对自由,能随时带孩子去医院。工资日结,能马上填上生活支出的窟窿。他骑在电动车上穿梭在城市里,把债务、病情和明天的花销暂时抛在脑后,只想着把手上这一单准时送到,能多挣一块钱就多挣一块钱。
医院附近有好心人办的爱心餐窗口,让他没钱吃饭的时候能吃到热饭。慈善机构的志愿者每个月都来探望孩子,带着玩具车、绘本,小孩蹦跳着喊“叔叔阿姨”。
一来二去,孟世祥和志愿者熟悉到以“哥、姐”相称。“在一个不熟悉的城市,有人像亲人一样记挂着你。”他反复感叹自己幸运,在这座城市遇到了那么多的善意和爱。
孟世祥和小儿子。受访者供图最近几个月,他开始认真思考另一件事——自己做一点公益。
最初来北京求医时,他常在一楼大厅里徘徊,不知道该去哪个窗口;不懂报销政策,少做一步就可能多花冤枉钱;也住过三百多一晚的旅店,只因不熟悉周围,没找到更便宜的群租房。
现在,这些流程他都熟悉了。挂号、住院、报销、复查,哪一步需要什么材料,哪里能找到便宜又能做饭的住处,他都清楚。他希望把自己摸索出的经验告诉后来的人。“这些都是我一步步蹚出来的。别人当初帮我,我现在也想尽点力。”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让他明白,那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可能正撑着一个家庭往前走。
在他眼里,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亲切。这里有朋友,有挂念着他一家的志愿者,也有他想做的事。医生说,小儿子未来五年都要定期复查,他也打算继续留在北京,把日子好好过下去,帮那些和他一样,为了孩子求医而漂泊到这座城市的人。
“等老了回头看,能说这一辈子做过几件有意义的事,就挺好。”
新京报记者 徐鸣
编辑 刘倩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