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龄独居老人不再孤单
创始人
2025-11-24 14:52:07
0

  当高龄独居老人突发意外,热心人士伸出援手固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守护这一特殊群体,离不开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与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从志愿者结对帮扶织密关怀网络,到实用型智能设备筑牢安全防线,再到多平台资源整合提供专业服务……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街道正尝试构建全链条守护,让高龄独居老人真正安享晚年。

广外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安装烟感报警器 受访者 供图

白米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上门探访独居老人刘叔叔

  ■巡视探访

  结对帮扶 日常关怀无死角

  88岁的刘叔叔家住什刹海街道白米社区,老伴三年前去世以后,女儿曾提出接他过去同住,但由于女儿家只有一居室,又在没电梯的六楼,刘叔叔最终还是选择一个人回到老房子。

  “我们住得近,基本上每天都能过来看一眼,跟自家人一样。”作为多年的老邻居,“海心”志愿者刘秀娟成了刘叔叔身边的守护者,“有时候过来帮着收拾一下屋子,有时候就是拉拉家常解解闷。”

  在白米社区,像刘叔叔这样需要特殊关照的高龄独居老人有20多位,老龄专干闫佳磊挨个做好摸底工作,与管片主任是娜共同肩负起日常照看责任。赶上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还会第一时间组织人手进行清扫,并查看老人房屋状况。“社区力量毕竟有限,志愿者们刚好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打通‘最后一百米’,确保日常关怀无死角。”

  上午10点多,四环社区党委书记游福英和管片主任杨硕敲开了马阿姨家的房门。马阿姨今年86岁,独居已有十多年时间。一看老熟人过来巡视探访,马阿姨笑着起身挽住对方的胳膊,“你们放心,我这儿都好着呢!”

  除了社区工作人员以外,马阿姨家的常客还有“海心”志愿者邢瑛才和郝雅欣。此前,两人上门时偶然发现马阿姨走路一瘸一拐,追问之下才知道老人崴了脚却不愿麻烦别人。“我们把马阿姨安顿好以后,第二天又买了东西过来看望。”考虑到马阿姨暂时行动不便,她们主动增加探访频次,“我们就近承包楼门院,就是为了能在老人有需要的时候及时响应。”

  在广外街道名苑社区,高龄独居老人也被列入重点关怀名单。“社区会动态更新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紧急联系人信息,帮助老人购买日用品,为老人介绍最新的服务和政策。”名苑社区副主任于秋蕊说,每栋楼还有自己的志愿帮扶团队,定期上门探访,节日还会为老人送去慰问品。

  沙桂茹正是团队中的一员,在这里住了20多年的她,对楼里的情况十分熟悉。“我们每次会安排两名志愿者入户,询问老人有哪些需要帮忙的地方,平时碰见也会聊两句,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慰藉。”同样作为志愿者,王幼农还热衷于为老人组织健康大讲堂,带着大家一起做抗阻运动,“很多高龄独居老人身体状况还不错,就是缺少与人沟通的机会,出来参加一些活动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好处。”

  ■智慧安居

  科技赋能 安全守护不打烊

  在巡视探访的基础上,不少街道还同步推进硬件设施升级,为高龄独居老人的安全再加一道“防护锁”。

  “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按下这个按钮,社区那边马上就能收到消息,女儿也会打回来电话。”家住白米社区的刘叔叔指着床边的SOS紧急呼叫按钮告诉记者。作为智慧安居项目的受益者,他家安装了一整套自动化设备:床边和卫生间各有一个SOS紧急呼叫按钮,门口装有门磁报警器,卧室配有红外探测器和睡眠伴侣,厨房安装了烟感报警器,还有用水记录仪监测用水情况。

  “有了这些设备,心里踏实多了,有事能及时找到人。”刘叔叔说,一旦监测到异常,社区也会主动联系,确保全时段安全守护。这种“无感监测”模式,可以实现主动防护,有效解决了独居老人突发意外无人知晓的难题。

  一天夜里11点多,独居老人厚叔叔突然按响了SOS紧急呼叫按钮。厚叔叔年事已高,本身有视力残疾,又无儿无女。市民服务中心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联系白米社区。为了尽快确认老人的状况,工作人员又通知距离更近的志愿者刘秀娟上门查看,刘秀娟二话不说,立即往厚叔叔家赶。

  “还好老人没大碍,就是不小心碰到了按钮。”刘秀娟说,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也算是一次演习,智能设备的快速响应让独居老人的安全有了保障。

  针对老人居住环境复杂的实际情况,广外街道将安全硬件覆盖与实用服务保障相结合,为高龄独居老人发放了消防“四件套”——烟感报警器、灭火毯、灭火器和火灾逃生面罩,同时安装一键呼叫设备。“工作人员不仅负责发放物资,还会教老人如何正确使用,让这些物资在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社区副主任于秋蕊说,高龄独居老人容易出现记忆力衰退、行动反应迟缓,做饭时一旦忘记关火,油锅起火、燃气泄漏等危险可能在几分钟内发生,而消防“四件套”能针对性化解这些紧急情况。“只有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才能真正为高龄独居老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让他们在居家生活中更安心、更舒心。”

  ■资源整合

  专业支撑 服务保障有力度

  “独居老人的需求多样,仅靠志愿者的热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力量和制度保障。”广外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副主任马智表示,街道近期委托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对未纳入区级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的高龄独居老人开展巡视探访工作。这种“政府购买服务、专业机构执行、社区志愿者配合”的模式,既解决了志愿者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服务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专业人员在巡视探访时不仅能提供基础生活帮助,还能按照清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一些志愿者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比如陪同就医、代开药等,可以由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马智介绍,这种模式填补了常规志愿服务的空白,让高龄独居老人得到更全面的专业照料。

  这些资源整合举措,打破了“各自为战”的服务壁垒,形成了多元养老服务体系。街道层面负责政策制定和资源协调,社区负责精准对接和日常管理,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志愿者补充日常关怀,社会力量参与资源供给,多方合力为高龄独居老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网络。

  在突发情况处置方面,多方联动的应急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5月邻里节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刘文秀、宁丽发现独居老人赵阿姨突发眩晕,险些摔倒,便立刻上前搀扶。于秋蕊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向医生讲述了老人的情况。刘文秀则从天虹商场的摊位上借来血压仪,为老人测量血压、心率。根据之前走访老人时了解到的信息,她们判断老人可能是低血糖引发眩晕,宁丽便迅速从便民摊位找来含糖饮料。

  社区工作人员几经周折联系上亲属,并全程跟进就医情况,直到老人病情平稳。“当时赵阿姨没有直系亲属在身边,社区就是她最亲近的依靠。”刘文秀说,社区建立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了分工流程,确保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除了专业服务,生活资源的整合让老人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为解决老人买菜难的问题,什刹海街道专门设立公益蔬菜售卖点。“不用跑远路就能买到新鲜蔬菜,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太方便了。”刘叔叔说,社区还联系附近的餐饮机构,为老人提供物美价廉的熟食面点,解决吃饭难题。

  “家里有东西需要维修时,首先想到的也是找社区工作人员,他们能动员的力量更多,效率也更高。”家住四环社区的马阿姨家曾出现卫生间漏水问题,管片主任杨硕接到求助后,立即找人上门排查维修,快速解决问题,避免老人因地面湿滑发生意外。

  本报记者 宗媛媛 文并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