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我会说话开始,声音就是哑的。”上周二下午,一位32岁的男性坐在诊室里,嗓音问题已经困扰了他三十多年。“我父母说我出生时哭声是正常的,后来突然哭不出声,后来说话就一直哑着。除此之外,喉咙里总像有痰堵着。虽不影响日常活动,但那恼人的嗓音问题始终如影随形……”
我们的嗓子如同一件精妙绝伦的“人体乐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却往往因其自然而普遍地存在而被我们忽视。一旦嗓音健康出现问题,常常伴随着声音嘶哑、说话费力、发声疲劳等症状,不仅影响沟通效率,更在社交、工作、心理层面带来连锁反应。
形形色色的嗓音困扰者
周二下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嗓音疾病诊治中心内,有不少被嗓音问题困扰的患者前来求诊。有因长期过度用嗓而导致声音嘶哑的餐饮业工作者;有因住院期间需要频繁呼叫护士而突然失声的老爷爷;一位中年女性,近两个月来突然感到吞咽困难,喉咙仿佛被异物堵塞,嗓音也随之变得嘶哑。
回到开头的那位男患者,接诊的虞鹏程医生轻声引导:“张嘴,伸舌头,发‘e’的音。”在头灯和间接喉镜的辅助下,医生仔细探查他的咽喉深处。
“之前做过喉镜检查吗?”
“做过四五次,几年前的事了。”患者递上喉镜报告,“也吃过药,喉咙痰感减轻了些,没那么恶心了。”
虞医生仔细审阅报告后,建议他再复查一次喉镜,明确声带现状。后续的喉镜报告提示患者声带结构没有明显异常,虞医生初步判断,是由于患者自幼发声功能和习惯问题导致长期声音哑,因此,建议进行嗓音训练。
一位女士在一场激烈争吵后突然“失声”,患者声带完好却发不出声,结合连日来情绪不稳定等细节,医生很快找到了原因。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来练习发音后,患者的声音又回来了。
职业用声者中最常见的嗓音疾病是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发声者大多是过度用声或者发声方法不当,导致两侧声带反复碰撞、摩擦,从而使声带局部出现增生物,临床表现为发音疲劳、声音嘶哑等。如果患了这些疾病,可首先采用发音训练和药物治疗;如果正规训练和保守治疗仍不缓解者,可以考虑手术。
多手段精准诊疗
“人的发声系统由多个部分协同构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舒敏解释道。嗓音的产生主要源自声带的振动,它们是两片小小的条带状物,长约2厘米。声带作为嗓音的原始声源,其产生的声波是一个宽带的噪声,包含了高低不同的多种频率成分。声道包括口腔、鼻腔、咽腔、喉腔等,对声波进行共振和滤波,形成具有特定频率特性的声音。
吸气时,气流经肺部呼出,在横膈膜与肋间肌调控下为发声提供动力;气流抵达喉腔,声带振动产生原始声源,其形态、张力决定音调,振动幅度影响声音强弱;随后,共鸣系统(胸腔、咽腔等)塑造音色,构音系统(嘴唇、舌头等)将声音转化为清晰语言。这整个复杂过程,都在神经系统的精准调控下完成。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嗓音疾病诊治中心,能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嗓音问题实施多种特色治疗方法,包括言语训练、嗓音显微外科手术和门诊声带激光及注射手术。
对于职业中需要频繁用嗓的人群,一定要学会熟悉自己的嗓音状态,状态不佳时一定要注意休息,可以用温热的毛巾在喉部热敷,声嘶严重或者是超过两周没有明显恢复迹象的话,要及时就医。像声音嘶哑、呛咳等看似寻常的症状背后,实则也可能是声带功能的损伤。
日常护嗓有技巧
为了保护发声系统,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舒敏医生指出:“尖叫、大喊、讲话过多、发声频率不当,以及语速过快、讲话时间过长导致呼吸不足等,都属于不良的发声习惯。”在日常用嗓过程中,保持湿润(如喝水)或偶尔打哈欠,有助于声带获得短暂而有效的放松。由于不同音调声带震动的部位不同,在日常说话中尝试交替使用高、中、低音,不仅能让声带各部分轮流休息,还能使声音更加饱满和富有表现力。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嗓音的保护也很重要。舒敏医生提醒,应保持低脂饮食,尽量避免烟酒和煎炸食物。还有一些食物需格外注意,如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菠萝、西红柿及辛辣食物会直接刺激喉的黏膜层;咖啡、酒精、巧克力和薄荷糖会减弱下食道括约肌的肌力;碳酸饮料如苏打水和啤酒,会直接将酸性的胃容物直接带到喉部而直接刺激喉部的黏膜。值得注意的是,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低下,会降低用嗓人群的嗓音表现力,具体体现在影响发声时的气息支撑、降低发声耐力、使得嗓音更易疲劳、粗糙。
日常也可以通过发声训练来美化自己的嗓音。但是,发声训练需要在正确的示范和指导下进行,不正确的发声训练有可能让发声变得更差,甚至损伤声带。
原标题:《“嗓音门诊”听说过吗?帮你找回“好声音”,还教两招护嗓技巧|新民·第医线》
栏目编辑:陆梓华
来源:作者:实习生 张依文 新民晚报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