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何
“加拿大正在发生‘文化脱美’”,这是长期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美国知名学者、《下一场内战》一书的作者马尔凯近日表达的观点。然而,真实情况远非这样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
在加拿大,美国文化影响力确实正在衰退。加拿大全国各地商店橱窗里,随处可见“购买加拿大产品”和“举起手肘”的标语,其背后的精神已演变为对加拿大本土文化的拥抱和对美国文化的摒弃。据加拿大最大的连锁书店Indigo称,加拿大作家的作品销量比去年增长了25%。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流媒体平台的观看时长增加了34%。对此,加拿大全国性报纸《环球邮报》总结道:“加拿大人正在切实地改变他们的文化习惯。”
如果对加拿大历史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加拿大文化与美国“脱钩”,自带“遗传学基因”。加拿大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浓厚的、不愿认同美国的文化基因。美国早在自己尚未完成独立的时候,就曾迫不及待地出兵试图吞并加拿大,独立后又尝试了一次,都遭到加拿大的激烈抵抗。而美国文化的建立和扩张,促使原本植根于美国旧地的“英语系反美文化因素”流亡加拿大,和另一股独立于整个英语系文化的强大文化传统——传承于原魁北克地区的法语文化交融共存,构成加拿大现代国家的基础。简单说,作为主权国家的加拿大,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独立于美国、并能与美国抗衡”的原则和需要建立的。
因此,加拿大在文化消费和文化意识上一直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流行音乐方面,加拿大在与美国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同样融入了另一个风格迥异的流行文化大市场——欧洲尤其法语圈市场,并涌现出席琳·迪翁等兼顾美欧文化市场的“两栖文化人”。在体育文化方面,同样是所谓“四大职业联盟”的消费者,但和美国首推职业棒球MLB和职业橄榄球NFL不同,加拿大的“第一联赛”从来都是冰球NHL。在大众文化层面,尼亚加拉瀑布旁的加拿大小镇年年举办活动,隆重庆祝两百多年前“击败美国”的“辉煌胜利”,以凸显“我们以自己不是美国人为荣”。同为移民国家,美国社会文化推崇“熔炉文化”,要求新移民“融入主流社会”,而加拿大强调的是“调色板文化”,希望新移民带着固有文化特质共同构成新的文化要素。即便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老派”加拿大人的文化认同仍更亲近于“祖上亲戚”——英国文化和法国文化,而仅仅将美国文化元素视作“快消”。
必须承认,由于加美间的密切关系和北美大陆主要有两个国家的现实,在文化、尤其流行文化方面,加拿大受美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没有加美文化市场的深度融合与相互兼容,许多有才华的加拿大文化人和有抱负的文化企业、产业都难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号称“文化产业金字塔尖”的职业体育联赛方面,加拿大最好的篮球、冰球甚至英式足球俱乐部,都在以美国俱乐部为主的北美职业联赛中“讨生活”。而加拿大出于民族文化自尊心建立的本国独立联赛,如加拿大足球超级联赛(“加超”)、加式橄榄球的CFL,其市场经营都面临一定困难。由于美国流行文化的无孔不入和商业强势,加拿大青少年不论线上、线下,都身不由己地被美国流行文化元素包围,以至于有人自嘲“加拿大青少年抵制美国流行文化侵袭的办法,恐怕是跑到作为美国流行文化窗口的社交平台上,自编自唱一段十足美国文化风格的Rap”。可见,加美文化尤其流行文化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就算人为去摘、去砸,也不可能彻底“脱钩”。
毋庸讳言,诚如马尔凯所言,加拿大最近发生的“文化脱钩”现象确实与美国对加拿大露骨、不加掩饰、有时带有侮辱性的文化霸凌有关。加美关系最近的一次趋冷,正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为表达对美国霸凌的不满,特意挑选美国职棒大联盟世界大赛这个平台,以省财政公帑投放广告批评美方做法。这本身就凸显出加美固有的文化差异:这个平台是一个“美国人都喜欢看而加拿大人不那么爱看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加拿大政客把昭示“文化脱钩”的广告放在美加球队共同组成的MLB世界大赛的平台播出,又何尝不是“加美文化难以彻底脱钩”的一种体现?(作者是旅加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