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防报)
退役军人周清十余年如一日守护中华白海豚——
让“海上大熊猫”成为厦门湾常客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期间,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设计的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火了。头上顶着3朵小水花的两只小海豚,收获“粉丝”无数,也让十余年如一日守护中华白海豚的福建省厦门市退役军人周清感到,自己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
在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内,几头宽吻海豚在救助池中戏水玩闹。它们见到周清,就荡开水波游到他面前。当海豚用吻部触碰他的手掌,周清亲昵地说:“你们海豚最近可受欢迎啦,好多人排队买你们的卡通文创呢……”
中华白海豚是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海洋鲸豚,素有“海上大熊猫”的美誉。在火烧屿附近海域,常年栖息着多个中华白海豚种群。自转业以来,周清已守护这一珍稀物种10余年时间。
1991年12月,18岁的周清报名参军,来到翔安区大嶝岛,成为厦门警备区某海防连的一名战士。
在海防前哨站岗执勤,周清和战友常常每天一守就是12个小时。
“执勤时,每次看到海豚在海里嬉戏,心情就跟着好起来。”周清回忆,第一次见到海豚,以为是海里的鱼,村民们用闽南话叫它们“海猪”。后来,他特意请教有经验的渔民,才知道这些可爱的海洋生物是海豚。
在连队,周清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刻苦训练,多次被评为训练标兵,后被保送到军校学习。1998年,从军校毕业的周清,主动要求回到海岛一线连队。此后,周清先后担任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服役期间,他3次荣立三等功。
2010年3月,周清脱下军装,告别军营。选岗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守护这片海域。2012年3月,他被调到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担任负责人,基地工作包括公众教育、科研合作、巡航观测和救护中华白海豚等。
对待海豚,周清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由于海豚对水质要求高,周清自学潜水,定期穿戴上潜水装具潜到5米深的水下清理海豚馆水池,保证海豚有一个健康生长的环境。
“看它们在水里游得舒畅,我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周清说。
守护白海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次台风来袭,基地所在岛上的电线被狂风刮断导致断电。当时正值酷暑,海豚的饵料需要保持冷藏条件,周清联系岛外送来柴油发电。由于海水落潮,小艇无法靠岸,周清便带着同事制作简易救生筏,把柴油一桶一桶运到岛上。
“我在部队时进行过武装泅渡,平时也会参加蛙泳训练,水性比较好。”周清说,危急时刻,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必须冲锋在前。
“渔民作业时,中华白海豚喜欢尾随渔船,在渔船后方等待‘漏网之鱼’。”周清介绍,中华白海豚很调皮也很“粘人”,但这也增加了被渔网缠绕、船舶碰撞甚至是螺旋桨撞击的风险。
2013年,渔民在小嶝岛码头海滩上发现一头白海豚搁浅,身上缠绕着渔网。接到渔民的求助电话,周清和白海豚救助队相关人员迅速赶往现场。
“那次救治持续10天时间,因海豚伤势过重,最终没有救治成功。”回忆这次经历,周清依然难掩悲伤。那之后,他常去学校、社区、景区等开办搁浅海豚救护等相关知识讲座,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如何在第一时间帮助救护搁浅中华白海豚。
“基地海豚馆里生活的几头宽吻海豚,就是渔民发现后送来的。”周清说,它们在基地得到救治后,会接受康复和野化训练,等待时机成熟就放归海洋。由于常和它们见面,周清和它们已成为好朋友。
2018年,周清发起创建厦门中华白海豚志愿服务队,这也是全国第一支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志愿者队伍。如今,志愿服务队已发展成为实名注册成员近1000人的大家庭。
“中华白海豚是食物链上层物种,海洋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其生存状况。”周清说,海滩上较难分解的塑料瓶、泡沫,容易划伤海豚的玻璃、铁丝等,会随着海浪进入海洋,对海豚造成伤害。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周清定期带队员们开展洁净海滩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向市民游客普及海洋环保知识,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宣传资料带到厦门马拉松赛场等,通过多种方式带动更多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2022年,周清被评为厦门市“最美退役军人”。
据介绍,经过社会各方力量多年来不间断保护,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的种群数量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现在的近80头,厦门成为全国少有的能在城区海域看到中华白海豚的地方。
“我有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海上大熊猫’成为厦门市民身边的常客。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保护中华白海豚这件事情,我要做一辈子。”看着全运会闭幕式上憨态可掬、广受欢迎的中华白海豚吉祥物,周清欣慰地说,期待通过这次盛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华白海豚,加入到保护中华白海豚的行列中。
(杨 鸿、本报记者 潘 娣)
(中国国防报 2025年11月24日第二版)责任编辑:潘 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