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在周恩来总理的呵护下,乌兰牧骑这支“红色的嫩芽”,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首次踏上全国巡演征程,用10万公里的足迹踏遍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周总理那句“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到全国土地上,去鼓舞人民“的谆谆教导穿越岁月,声犹在耳。
2025年,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赓续前行,12支队伍携165场演出奔赴神州大地,这场文化之旅跨越万里山河,一幕幕“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遍地开花,成为宣传内蒙古特色、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
10月15日至10月25日,赤峰市乌兰牧骑、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一路南行,千里足迹走过北京、杭州、福州,11场精彩演出,为当地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场传承红色精神、续写新时代篇章的文化盛宴。
一、艺术呈现: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在守正创新中延续初心
此次60周年巡演的艺术呈现,既扎根于广袤的内蒙古大地文化根脉,又把握了时代节拍,奏响“学、创、演”的创新实践最强音。赤峰市乌兰牧骑演出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每支队伍控制在35人内,节目数量不超12个,既有来自非遗乐器的古老声音,又有优美豪迈的传统歌舞,更有斩获“荷花奖”的金牌舞蹈节目、描述民族团结深情厚谊的原创歌曲,一台演出百花齐放,集中展示来自内蒙古的文化魅力。
以传承经典为文化根基
“在那万马奔腾的草原上,丰收的歌声响彻四方,走上富裕的道路……”乌兰牧骑经典曲目《牧民歌唱共产党》从上世纪70年代流传至今,婉转歌声描绘内蒙古牧民几十年来的幸福生活画卷。马头琴和呼麦相得益彰,唱响古老乐章《英雄格斯尔》,铿锵旋律勾勒内蒙古大地壮阔景象。内蒙古游子、诗人席慕蓉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到“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的草原清香。一个个经久不衰的文艺作品,成就观众心目中底蕴深厚的“内蒙古印象”。
原创作品更是响应时代节拍,奏红色响文化先锋最强音
让内蒙古文化在当代叙事中焕发生机和力量。原创舞蹈《石榴情》中,演员们身着民族服饰,将手中的红绸舞成了一朵朵石榴花,时而绽放,时而紧紧靠在一起,描绘了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发展奋斗的动人故事,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曾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被授予民族民间舞大赛十佳作品荣誉称号的《巴林德布斯乐》惊艳亮相,演员们时而纵身跳跃,时而蹁跹旋转,时而韵律踏响脚下的舞台,以优美潇洒、气势豪迈的蒙古族踏舞,赢得了台下观众雷鸣般的喝彩声和掌声。非遗项目顶碗舞《圆之梦》则创新舞台动作和音乐形式,以优雅灵动舞姿,展现了内蒙古在雄浑辽阔的气概之外,另一番柔美秀丽的民族风情。非遗乐器瓦尔卡筚篥尔一曲《画你》悠扬动听,婉转入耳,为现代歌曲注入跨越千年的深情,通过古老与现代的结合,让非遗乐器焕发出新生的力量。乌兰牧骑来自内蒙古大地,文艺创作根植中华文化,用传统文化在现代演出中实现创新表达,书写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以“接地气”的演出方式坚守文化内核
何为乌兰牧骑?“乌兰”为“红色”,“牧骑”为“嫩芽”,引申为“红色文化轻骑兵”,是一支以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扎根基层,策马前行,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身边的红色文化先锋队。“服务基层、深入群众”的为民导向,是乌兰牧骑的文化内核。
巡演不拘泥于单一的剧场模式,“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舞台”,赤峰市乌兰牧骑在杭州西子湖畔、杭州宋城景区、福州三坊七巷搭建“小而精”的移动舞台,没有围栏、没有距离,入乡随俗,与当地居民亲切互动。乌兰牧骑投之以欢歌劲舞,观众们报之以掌声、喝彩声。杭州宋城景区演出,用非遗乐器瓦尔卡筚篥尔吹响《葬花吟》,巧妙融合江南水乡气质。杭州西湖边的清晨,马头琴悠扬音符化入一派山清水秀,队员与当地居民翩翩起舞。福州“百姓大舞台”,队员邀请观众上台,队员现场教学,与观众共舞《白马》,观众真挚赞叹“太欢腾了,连心都要跳出来了”。赤峰市乌兰牧骑以歌声为媒,以舞步作引,这份与现场观众“面对面”形成的情感纽带,开启了全国各地群众“爱上内蒙古”的第一步。
二、人民至上:文艺轻骑兵使命代代相传
服务人民六十载的流金岁月中,乌兰牧骑贯彻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使命担当,更是在巡演中续写着“扎根人民、服务群众”的时代篇章,从60年前集训40名精英队员备战巡演,到今年整合12盟市优秀人才组建队伍,乌兰牧骑始终创作扎根生活沃土,演出以最高标准回应群众呼声,与万千群众产生情感共鸣。
经典曲目成为情感纽带
一曲深情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让观众们身临其境草原的芬芳、大河的浩荡,台上台下同唱响“心里的一首歌”,将舞台氛围燃至最高潮。歌声未了,演员们手捧蓝色哈达走下舞台,为观众送上惊喜,诚挚邀请观众们前来美丽赤峰做客。“我刚刚从那边旅游回来,这首歌又把我带回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太想念了,太神往了……”北京市民李悦盛赞此次演出让自己梦回草原。除了吸引大量当地市民步入观众席,了解内蒙古,动人节目还让在外漂泊的内蒙古子们找到了归属感。“天下有多大,随它去宽广,流浪的人啊,心上有了她,千里万里也会回头望……”一曲脍炙人口的《火红的萨日朗》,让在京工作的赤峰姑娘王晨留下热泪,一抒思乡赤子情。“作为在北京发展的游子,今天这场演出,让我再一次触碰到了故乡的温度,我落下了热泪,身边的观众也在擦眼角,”王晨认为,大家在观看时激发的感动,正是乌兰牧骑现场演出的魅力。“我在公众号上看到了演出预告,立刻转发到了赤峰人在杭州的老乡群中,大家都争相问演出时间,相约一起来看这场精彩的演出,”赤峰姑娘李冠男带着妈妈和女儿,一家三代前来看演出,她期待未来能在杭州看到更多来自家乡的演出,以演出聚游子人气,解思乡之情,让乌兰牧骑的演出成为在外漂泊游子们的精神灯塔。
一专多能满足观众需求
时而是《石榴情》中翩翩起舞的“藏族小伙”,时而在《英雄格斯尔》中唱响雄浑呼麦,时而用马头琴将《白马》演奏得风生水起,时而在四重唱中将《党旗》唱得铿锵有力……福州演出中,来自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的苏雅拉,将乌兰牧骑“短小精悍、一专多能”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场演出参演节目多达7个。自乌兰牧骑成立以来,队员们赴林区、到草原、进哨所、入嘎查,送去多姿多彩的文艺演出,这要求队员们能唱能跳,能演会排,“一个能顶两三个”: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艺需求。直到如今,乌兰牧骑仍然传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不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新时代“文旅推介官”:书写内蒙古发展篇章
60周年巡演的“再出发”,绝非简单的纪念回归,而是向全国展现内蒙古发展新貌、精神内核的战略举措,让外界对内蒙古的认知从“辽阔草原”延伸至“多元发展”,传递内蒙古的精神风貌与发展成就。在一场场演出中,赤峰市乌兰牧骑化身“文旅推介官”,描绘当代内蒙古人民幸福生活画卷,传扬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更是为家乡做代言、树形象,邀请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内蒙古,了解赤峰。
“我站在草原望北京,青青山岗心旷神怡,让心放飞这喜悦的心情,吉祥彩云献给你……”杭州宋城的露台舞台人山人海,乌兰牧骑队员一边献声,一边将话筒递向观众席,观众们争相开嗓,引吭高歌,唱出的,是内蒙古的豪情与美丽,留下的,是深入人心的文旅邀约。
杭州图书馆报告厅,《马兰花》的余音绕梁中,歌手走下舞台,与观众亲切互动,将限量款红山玉龙文创挂件,送给在场观众,“欢迎大家来美丽的内蒙古赤峰做客!”来自杭州的市民司文杰女士激动万分:“我从来没有见过北疆的风光,通过这次演出,我了解到他们的文化,了解到地域的广阔,真的是很感动……”司女士表示,自己和家人作伴,去“中华第一龙”的发源地一探究竟,亲近北疆画一般的好风光。
福州“百姓大舞台”,赤峰市乌兰牧骑准备了多种文创产品,巴林石、红山玉龙元素文创产品送给现场观众。演出结束后,两地更是互赠文化“福”礼,赤峰市乌兰牧骑赠出红山玉龙摆件,福州市文化馆回赠以福州脱胎漆器,美美与共,见证两地文化交流的动人故事。各地演出结束后,激发了群众浓浓的内蒙古旅游热情,热度和口碑双丰收,实现了“文化传播带动文旅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传播优秀地域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大家庭
乌兰牧骑来自内蒙古草原,文艺创作根植中华文化。此次巡演,赤峰市乌兰牧骑以演出为纽带,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传播体系,推动内蒙古文化从草原走向全国,从地域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大家庭。
队员们跨越千里,足迹遍布北京、杭州、福州,深入景区、非遗古建筑街区、商圈、学校、社区,不分严寒酷暑坚持演出,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让北疆文化触达不同地域、年龄、职业的受众 ,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文化影响力。其中,赤峰市乌兰牧骑抖音作品单条播放量超30万次,赢得了广大网友的认可点赞。
同时,一幕幕精彩演出中,凝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各民族团结奋斗“同心圆”的守望相助,以歌为笔,以舞为墨,以情动人,守正创新的艺术作品转化为台上台下的情感共鸣,红色精神与内蒙古文化底蕴交相辉映。
从1965到2025,乌兰牧骑的六十年巡演再出发,既延续着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红色基因,又在创作表达、服务场景与文化职能上,展现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与突破。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将永远驰骋在神州大地上,永远扎根在人民心中,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优质文艺作品。
策划:周长翔
监制:刘霄
文案:郝儒冰
编辑:朱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