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班费计算基数,在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违法的情况下,可以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近日,成都市青羊区政务中心涉企(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站,面对企业提出的加班费、延迟退休等问题,值班律师逐一解答,让咨询企业豁然开朗。
作为成都市首个在重点产业园区及政务中心内专门设立的涉企(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站,该服务站坐落于青羊区航空产业园核心区域,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及法律事务办理指引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功能于一体,是青羊区推动法律服务靠前延伸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以来,青羊区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做优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深化普法与依法治理,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优服务
为企纾困,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上门”
前不久,在成都斯曼特家具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场以“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为目标的法治问诊会正在举行。青羊区联合市律协青羊工委、蔡桥街道办及商会主动走进园区,现场解决了5项企业急难愁盼的法律问题。
这正是青羊区推动法律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上门”的生动实践。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全区既有宽窄巷子、金沙遗址等人文地标,也有航空科技、金融商务等高能级企业。面对多元化的经济主体,青羊区紧扣“进解优促”“立园满园”等重点任务,持续推动涉企法律服务从“有”向“优”提升。
在机制保障上,着力健全组织机构,强化服务团队配置。组建由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等30余名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并成立涉企法律服务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确保企业和园区能够及时、高效获取所需的法律服务。
在深化服务上,以律师公益法律服务为牵引,组织开展“法惠青企”专项行动,将优质的律师资源以公共法律服务的形式送到企业前端;构建“法治体检”制度,对企业规章制度、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等方面进行“体检”,精准识别法律风险,靶向开具“处方”。
强监管
推行“一码检查”,对守法经营者“无事不扰”
今年6月,青羊区“一码检查”系统突然亮起红色预警——系统显示,某单位对一家企业的检查任务涉嫌重复检查。区司法局立即启动响应机制,向相关单位了解重复检查的原因。
近年来,青羊区积极落实国家、省、市相关部署,直面企业关切,在行政执法规范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务实创新的举措。
为破解涉企行政检查“多头扰企”“监管缺位”难题,青羊区以“一码检查”为抓手,推行行政检查前、中、后期全流程制约,防止“想查就查”;同步制定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清单,有效整合商务、文旅、住建、经信等13个领域35项检查事项,实现“综合查一次”。在提升监管精准度方面,青羊区加快探索企业“白名单”机制,通过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切实降低日常检查频次,对守法经营者做到“无事不扰”。自“一码检查”实施以来,全区涉企检查频次大幅降低,企业满意度达到100%。
此外,青羊区还着力完善执法监督体系,通过畅通涉企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渠道、常态化开展执法案卷评查等方式,推动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透明、可监督。
惠民生
探索“1+1+1+N”模式,强化基层依法治理
最近,青羊区黄田坝街道黄土社区居民张婆婆登上78路公交车时,发现车厢内焕然一新——拉手上挂着反诈提示,屏幕播放着典型案例,这辆她熟悉的公交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反诈课堂”。
这是青羊区打造的全省首辆主题普法巴士,线路串联起居民区、交通枢纽、医院、学校和公园等场所,能够有效触达各类人群,实现普法宣传的精准投放。同时,普法巴士还会在多个重要时间节点换上不同主题的“外衣”。
像这样的特色法治阵地,正“润物细无声”地嵌入青羊区的大街小巷——全新打造的上翔街法治文化街区将传统年画与法治地图巧妙融合,让市民在漫步中感受法治文化熏陶;黄田坝街道民安社区“法治益站”整合了律师值班、自助服务等功能,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法律服务“便利店”……“十四五”以来,全区已累计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超1.5万场,覆盖群众逾50万人次,真正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触手可及。
遇到烦心的矛盾纠纷怎么办?在青羊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找到调解组织。全区现有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113个、人民调解员1115人,“法律明白人”685人,实现社区全覆盖。每个社区以不少于10人的“法律明白人”队伍为基底,探索建立“1+1+1+N”模式,即1个社区法律之家、1支社区法律顾问队伍、1支社区志愿法律服务队伍、N个“法律明白人”的志愿服务架构,进一步强化基层依法治理工作。
聚焦重点群体的急难愁盼,青羊区通过推行法律援助负面清单,落实经济困难证明告知承诺制,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开辟绿色通道等举措,持续提升法律援助质效。“十四五”期间,全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500余件,“12348”热线提供咨询超2.5万人次,以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回应了群众期盼。
上一篇:问 政 热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