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河北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
警惕虚假贷款App 谨防电信诈骗
本报讯(记者李晓)近期,有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贷款App实施电信诈骗,不少消费者因轻信仿冒金融服务平台遭受资金损失。为守护群众“钱袋子”,河北金融监管局发布金融消费者风险提示,详细拆解诈骗套路并给出防范指南,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记者从风险提示中了解到,此类诈骗迷惑性极强。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以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冒充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App,并以“流水不足”“需预先存入资金才能放款”“中途放弃申请需支付违约金”等不实信息对消费者实施诈骗。
近期发生的李女士被骗案颇具代表性。李女士通过某短视频平台推送的链接下载了“某金融机构贷款App”,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等相关个人信息后,系统很快显示“贷款审批通过”,李女士签署了带有金融机构电子签章的合同。正当她等待放款时,页面突然显示银行流水不足无法放款,需联系App在线客服。该App客服先后以“资金被银联暂扣,需做流水”“办理贷款需预存20%保证金方可放款”“征信评分低,资金滞留人行征信中心,需资金验证”等为由,诱导李女士向多个个体工商户及网购链接关联账户共计转账5万元。李女士多次转账后仍未能获取到贷款,随后通过电话联系该金融机构官方客服。官方客服未查询到李女士贷款信息,怀疑她使用的是仿冒贷款App,遭遇了电信诈骗,建议她立即报警。
本案中,不法分子通过高度模仿正规金融机构App的图标等视觉元素,混淆消费者认知。其内置“在线客服”以“做流水”“预存保证金”“资金验证”为主要诈骗话术,诱导消费者转账,造成消费者资金损失。不法分子通常利用多个账户进行资金转移,账户分散性强、资金转移速度快,符合境外专业诈骗团伙的资金洗白操作特征,消费者受骗资金难以追回。
针对上述风险,河北金融监管局明确防范要点:其一,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来源不明的App,不随意输入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信息等,以防个人信息泄露和遭遇诈骗;其二,增强反诈意识。正规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过程中,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消费者向个人账户转账。对于声称需要预先支付费用、存入资金才能获得贷款,或者以各种理由要求转账的行为,需保持高度警惕。如无法辨别真伪,可联系金融机构官方客服;其三,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如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应立即停止转账、支付等操作,并马上报警。同时,注意留存相关证据,例如不明链接及下载的App、聊天记录、短信内容、转账记录等,以便更好地协助公安机关调查。
监管部门特别提醒,办理贷款业务务必选择银行、持牌金融机构等正规主体,通过官方网点、官方App等正规渠道办理,切勿轻信第三方平台推送的“低门槛”贷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