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谭炯(右一)帮返乡创业人员何名美(中)推广民族服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整理
【社区管家】
【书记小档案】谭炯,黔东南州榕江县车民街道卧龙社区党委书记。
【寄语】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实干解民忧,用真心换真情,让搬迁群众从安身到安心。
“吉红,生意还好吧?”早上8点20分,我和往常一样到卧龙社区走访,看到居民兰吉红正在共享摊位上忙着煮粉面。“挺好的,早上来吃的人多。”兰吉红一边麻利地往碗里加肉和葱花,一边把刚做好的面条递给顾客。
兰吉红的铺面是社区为解决群众摆摊难、成本高推出的共享摊位。两年前,我们入户走访了解到,群众从农村搬到城市,想摆摊做点小营生,但城里不能乱摆乱放,合规摊位又太贵,他们愁得很。
群众所需,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我们立刻召开会议,整合上级扶持项目资金,打造10间共享摊位,经营人选公开抽签确定。如今,看到大家在共享摊位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我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
卧龙社区是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住着1806户7345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有一份稳定收入太重要了,我们想了很多实招,就是要让群众有活干、有钱赚。
这几年,社区号召大家都学会使用社区打造的村级数字化管理平台,把党组织服务延伸到线上。不管是搬迁群众还是工作人员,有问题需要反映,或有什么诉求,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信息,社区会第一时间指派专人收集信息、核实处理,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两个小时过去,我把社区公共区域走完一圈。回到办公室后,赶紧整理建设“村超”集市的资料。今年“村超”热度越来越高,我们就琢磨着把临时摊贩规范起来,打造一个特色集市,让大家集中经营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既方便管理,又能借“村超”流量吸引游客,增加大家收入。
中午简单扒了几口饭,稍作休息,我又开始了下午的入户工作。冬季是用火用电的高发期,尤其是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必须时时上门提醒。在74岁的独居老人吴兰英家里,我反复叮嘱:“取暖器用完一定要及时拔插头,有任何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
除了安全提醒,年底返乡意愿统计和外出务工动员也得抓紧。这几天,我们挨家挨户摸排在外务工群众返乡计划,跟大家介绍家乡发展变化,帮助他们在家创业、就业。同时,还向大家宣传县里组织的外出砍甘蔗务工项目。
如今,看着干净整洁的街道、热火朝天的摊位、和睦相处的邻里,还有大家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明确部署。作为易地搬迁社区,我们始终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担,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让搬迁群众在宜居宜业的新家园里稳稳扎根。
上一篇:履职争先锋 担当出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