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采摘平菇。
西海新闻记者 吴予琴/文 祁晓军/图
一朵蘑菇,如何撑起一个产业的梦想?一个曾靠天吃饭的小村庄,又如何借蘑菇之力闯出一片新天地?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麻地沟村,答案便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长——这里,每一朵蘑菇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产业转型的力量。
无中生有 为乡村找准产业路
11月上旬,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的菌菇种植基地里,一朵朵平菇被村民熟练地采摘下来,剪去根部,打包成真空包装,整装待发。这些平菇将被运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进而销往省内外。
村里不仅能种蘑菇,还将蘑菇卖到外地,这是过去麻地沟村的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个距民和县城22公里的村庄,下辖5个社,常住人口238户1050人。村里的耕地面积1746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多年来,受自然环境、发展基础、经济水平等多重因素制约,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农作物种植、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经济效益低下。
村容村貌多年未见大变化、产业空白,村民增收乏力……这些成了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的心头大事。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面对困境,宁智勇组织全村党员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向县内优秀企业家“取经”,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最终,大家将目光锁定在食用菌种植上。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麻地沟村迎来了发展机遇。2020年,麻地沟村两委申请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整合村集体原有养殖场补偿款47万元,建成一栋1224平方米的玻璃节能温棚。2021年,村子又争取“一村一品”项目资金60万元,购置种菇设备、自主加工菌棒,正式迈出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第一步。
“在大家的悉心培育下,当年试种的4万个平菇菌棒喜获丰收。这些口感鲜嫩的平菇在周边乡镇集市供不应求,不仅让村集体尝到了甜头,也提振了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宁智勇说。
2022年,借助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的支持,村里又投入752.68万元乡村振兴试点村项目资金,流转土地19亩,陆续建成阳光钢架结构温棚、冬暖式现代日光温棚、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及保鲜库。菌菇产业从此步入快车道,麻地沟村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之乡”。
自主培育 让产业稳得住能增收
蘑菇没有种子,多以孢子繁殖,种植前需要先培育菌孢、繁育幼株,再定植于疏松肥沃的腐殖土中。不少种植户会选择外购菌孢,但麻地沟村从一开始就坚持自主培育菌孢、加工菌棒,牢牢掌握产业主动权。
“蘑菇对温度要求苛刻,夏天不能太热、冬天不能太冷,而麻地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恰好适配。再加上冬暖式现代日光温棚的加持,我们实现了一年四季都能种菇。”宁智勇介绍。
冬暖式日光温棚与现代化生产加工设备的投入,不仅打破了季节限制,更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食用菌种植大棚也成了周边妇女家门口就业的首选之地。
大棚内,一朵朵菌菇破棒而出,村民刘满桂和李云霄正麻利地采摘菌菇。刘满桂笑着说:“以前到处找零工干,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心里踏实多了。”2023年初,村两委用集体经济收入为全村村民缴纳了一年的水费,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为进一步规范化运营,2023年2月,麻地沟村注册成立民和麻地沟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这也是民和县首家村党支部领办企业。公司以农业秸秆为原料,从事食用菌种植、生产、销售,目前已自主培育平菇、黄金菇等品种。产品不仅供应民和县市场,还与四川、甘肃等邻近省份的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023年9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河湟)第八届农产品展交会上,民和麻地沟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参展的“西沟森林农场”牌黄金菇荣获金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品牌赋能 让小蘑菇撑起大未来
最近,麻地沟村迎来一桩喜事:以村名命名的“麻地沟”商标注册成功。这意味着,今后从村里运出的每一袋蘑菇,都将贴上“麻地沟”的专属标志,这个小村庄的名号也将越叫越响。
截至2024年底,麻地沟村食用菌产业累计收入已达139万元。如今的村庄,低矮的土房、泥泞的土路、无集体经济产业的旧貌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村容村貌和标准化的种植大棚。凭借小蘑菇,麻地沟村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宁智勇表示,村里将继续探索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增收新模式,不断拓展食用菌品种,做强“麻地沟”特色品牌,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
麻地沟村的蝶变,是青海依托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十四五”期间,青海立足本地特色农业资源,突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带动近10万户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帮助农户人均增收两万元。
近年来,青海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截至2025年,全省已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89亿元,累计建成牦牛、藏羊、油菜、青稞、枸杞、冷凉蔬菜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23个农业产业强镇,实施了标准化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品牌打造等一系列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形成了“建设过程让群众参与、建设效果让群众检验、建设成效让群众受益”的工作机制,累计落实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14.5亿元,建成315个乡村产业项目。
此外,青海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民俗文化,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价值、丰富产业业态、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推动相关产业稳步发展。2025年,全省已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900家,从业人数7.1万人,其中农牧民就业3.6万人;全年接待游客26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3.9亿元,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达2.5万元。
一朵蘑菇,在高原小村庄里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也映照着青海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稳的坚实步伐。
下一篇:岗什卡雪山全国登山首发行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