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从铁路枢纽“上海站”、文化地标“上海展览中心”,到知名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校牌,舒同书写的“舒体”早已渗入上海这座城市的肌理,成为海派文化记忆的一部分,甚至“上海”二字早已成为城市标志字体。
舒同是革命家,也是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新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首任主席,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时值舒同诞辰120周年之际,海派艺术馆近日推出“笔阵横扫——舒同120周年诞辰书法文献展”,并举办“笔阵横扫——舒同书法学术交流会”,以文献展示与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梳理舒同的艺术成就与贯穿笔墨人生的时代精神。上海是舒同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在业内看来,舒同的书法既汲取海派文化养分,也为海派书法发展注入活力,更以“为人民书写”为使命,与民族命运的脉动紧紧相连,这使得今天对于舒同的纪念富于现实意义。
豪迈的“舒体”,书写者生命形态的重塑
舒同书法作品文献复制品50余组(件)汇聚在此次展览。无论榜书五言联“长风破万里 干劲冲九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还是《长征》《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毛泽东诗词题材创作,抑或题华东烈士陵园的“功在国家 名留青史”、为黄鹤楼书写的匾额,字里行间的豪迈,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展览系统展现舒同从长征时期笔戈并举到创立“舒体”书风的艺术历程,突出其“七分半”字体融汇楷、行、草、篆、隶与颜、柳、何绍基等名家精髓的独特风格。
“近代书法家创造一种字体的,凤毛麟角,舒同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指出,舒同的笔法呈现出这样一些艺术特色:一是“圆”,圆融的圆;二是“厚”,厚重的厚;三是“重”,指的是下笔很重;四是“拙”,并不追求很完美、很秀丽的书风,他的正大气象里有一种拙。丁申阳认为这样的字有外圆内方的感觉,气势恢弘。
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到,舒同书法的豪迈与其人格的豪迈是合二为一的。丁申阳说,好的书法作品里,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情怀,“笔法可以经过训练,但你有多少知识、多少文化、多少情怀才能够写出这样好的字?这是不容易的。”胡传海认为,舒同的书法充分体现他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力量,也可以说是他生命形态的重塑,“他戎马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同时在马背上也继续自己的书法事业”。
为人民书写,为书法繁荣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今天人们纪念舒同,不仅仅在于其书法成就本身。“回溯当代书法史,尤其是在书法进行历史定位的方面,我觉得第一个要纪念的就应该是舒同。”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说。
在陈振濂看来,舒同之于书法史的意义在于,他推动书法成为中国文联领导下的重要协会,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个全国性书法团体,让书法从过去的文人雅玩发展为一门学科、一种专业。对此,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进一步举例道,当下在高等专业教育中,书法与美术已经并列,学科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156所大学拥有本科,数十所大学拥有博士和硕士点;现代书法理论著作如今越写越厚,论述探讨的范围越来越广。
值得人们回望的,也包括舒同促成的书法艺术大普及。上将、军旅书法家童世平还记得1984年文汇报组织过一次主要面向青少年的书法竞赛,影响力相当大。当时赛事收到全国各地超过1.5万位创作者的约5.6万件作品,最终评选出260件得奖作品。“舒同为书法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非常注重从群众性书法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应被珍视的,更有舒同始终倡导并践行的 “为人民书写” 的理念。抗战时期,他曾题写“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更为数百报刊、高校、名胜题写刊名与匾额,为社会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胡传海指出,舒同对书法的这种理解是入世的,他的书法是人民的书法,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是为人民、为解放事业服务的,不同于“二王”等古代书家飘然出世的玄学书法。
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郑逸文看来,“舒体”是将传统儒家士大夫精神的不卑不亢、浩然正气与现代启蒙进行了一种结合,表现出更广泛的大众性、人民性,以书法全面介入社会、彰显出与大众极高的连接度。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杂志社等共同主办,将持续至12月21日。
原标题:《他题写的“上海”二字早已成为城市标志字体》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