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碧水蓝天的环境、花园环抱的城市、十二连冠的“平安金鼎”,这些衢州印记足以说明这座城市“实”字当头的高质量发展。
一年前,浙江衢州以历史最高分摘得由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环境规划书认可的“国际花园城市”桂冠。据了解,它是目前世界城市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
借助于“国际花园城市”引发的蝴蝶效应,衢州在“2019中国城市品牌评价排名(地级市)”中,首次跻身中国品牌城市百强,位列第45位,“一座最有礼的城市”美名享誉全国。厚植数字经济、培育市场主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美丽经济和幸福产业发展……衢州正在厚积薄发。
年度热词一:“衢州有礼”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投资总额1036.5亿元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已于2019年全面开工建设,共78个项目,涉及运动类、康养类、文旅类及重大基础设施等,目前已建成16个项目,完成当年投资的118%。即将全线贯通、串起总长约280公里诗画风光带的沿江公路就是这78个项目中的一个,该项目纵贯市域6个县(市、区),将沿江的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串点成线、串珠成链。
建成后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总面积977平方公里,覆盖全市近11%的土地面积,集聚了近40%的户籍人口。依托水系,整合沿江公路和绿道等特色资源,连接衢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钱江源国家公园,串联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纳入20余个3A级以上景区和60余个历史文化村落,构筑“风光带+样板区+特色点+乡村群”的总体规划格局,形成3条小风光带、6大样板区、18个特色点、18组美丽乡村群的总体格局,是一条充分展现自然风貌和地域风情的文旅休闲画廊,基本实现了“大花园+大平台”“目的地+集散地”的功能定位,成了打造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大平台。
“六地融合”“六位一体”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不仅是衢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更是体现市域一体、市县联动、城乡统筹,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大平台。今后,“一江两港三溪”(衢江、常山港、江山港、马金溪、石梁溪、庙源溪)两侧,将成为衢州最具发展潜力、最能展现衢州乡村振兴成果的区域。
年度热词二:数字经济
2019年是衢州数字经济发展年、丰收年。继阿里、网易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落户衢州后,又有华为、海康威视、浪潮等国内数字经济领军企业选择衢州。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2019年衢州产业数字化以88.8分,紧随杭州、舟山、宁波,位居浙江省第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158.8亿元,数字经济制造业主营业务和数字经济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3%和15.8%;从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长6.9%,增速全省第一。
以智提升、以新赋能,衢州数字经济新军突起。去年,巨化信息公司营业收入7000余万元,同比增长超4成,自主软件与服务业达3000余万元。从巨化集团先进自动控制项目、自动灌装生产线,到江山天际上榜“浙江省智能化工厂”,全市新增上云企业1900家,累计上云企业近7000家;新增工业机器人518台,在役工业机器人超1700台;“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新增25家,进一步推动了衢州产业数字化发展。
据悉,去年全年衢州新增落地数字经济企业213家,亿元以上数字经济企业37家。今年伊始,衢州与电子科技大学成功签约,携手共建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将聚焦数字经济、公共安全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建成全国一流、国际领先的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衢州地纬软件有限公司,是阿里系在衢州创办全国首个社保上云专业公司,该系统于去年9月份上线以来,100多项社保业务全部实现线上办理,极大提升了百姓刷卡支付、网上就医的效率,目前日均业务量突破7万笔。
以“智慧+”为主线,以政府数字化转型撬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在2019年全省政府数字化转型评价中,衢州以95.95的高分位居第二。
数字经济已成为衢州换道超车的领跑产业。
年度热词三:全域旅游
作为闽浙赣皖四省交集区域,衢州分布着优秀且集中的旅游资源,共拥有3A以上景区60多个,其中5A景区2个,4A景区14个,有着令人赞叹的秀丽山水。然而,这里的景点,除法定节假日外,对全球所有游客免费开放,2019年是衢州免费游开展以来的第四个年头。
其实,早在2016年衢州就已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域旅游”渐入佳境,一个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人人享旅游的衢州全域大景区基本成型。
龙游县围绕六春湖、灵山江健康运动休闲区和三门源古村落、天池荷花景区等项目做文章,打造龙南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线和龙北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线两条精品线路,形成相互交织、辉映成趣的景观片、景观区、景观带。
柯城区全力推进大荫山运动休闲小镇、花彩小镇及通景道路ppp项目、中澳柑橘风情园、石梁溪花卉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柯城发展新引擎。
开化县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建设“国家公园+美丽城乡+美丽田园+美丽经济”的钱江源头大花园,实现处处皆风景、时时可旅游。
江山市借助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先后完成江郎山新游客中心等系列配套设施建设,城市旅游服务配备一应俱全,并于2019年9月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衢江区引导全领域发展“+旅游”项目。饭甑山、悦龙湾、水云间、荷鹭风情小镇等项目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富里万亩水田、中环田园旅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全面融入旅游功能。
免费游不仅没有影响衢州旅游发展,反而为良好的生态与人文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共接待游客逾5000万人次,进一步彰显了衢州城市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如今来衢州,春可赏花、夏宜戏水、秋能登高、冬品民宿。
年度热词四:循环经济
循环让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这是衢州16年磨一剑的成效。
企业小循环:从贴钱处置到“吃干榨净”。在后续产业链尚未完善时,危化物流企业每销一吨盐酸,补贴100元。衢州引进浙江豪邦化工有限公司后,一年“吃”掉5.4万吨氯化氢,折合成盐酸达18万吨。随着品质提升、产销平衡,每吨售价70元,一加一减,一吨副产品净增170元利润。
衢州元立集团新瑞冶金渣综合利用项目,实现高炉水渣、脱硫废渣、钢渣尾泥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年处置冶金固体废弃物220万吨,同时生产200万吨的矿渣微粉产品,年销售收入预计达8亿元,且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产业中循环:从单兵作战到集群推进。来自广东的浙江森日有机硅有限公司,之所以选择来衢,最关键的一点是主要原料能就地配套供应,既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带动上游相关企业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有机硅产业,就是重点延伸产业链、强化副产物综合利用、氯化氢闭路循环三方面推进园区硅材料产业循环产业链的结晶。将上游企业的副产物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料首尾相连、闭路循环。
园区大循环:从“三高”重化到跨界发展。自2013年以来,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实施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撑项目23个,直接有效投资19亿元;推进自主实施项目36个,带动社会投资65亿元。到2018年,园区资源产出率提高286%,四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9%。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94%,实现绿色和高质量发展。
紧紧抓住循环经济“牛鼻子”,使衢州成功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城市、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等8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试点,成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各领域全覆盖的“大满贯”城市。
年度热词五:“城市大脑”
在衢州市大联动中心,一片蓝色的曲面巨屏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在不断跳动,这是衢州“城市数据大脑”——数据融合大屏,上面是实时更新的数据信息,被称之为“雪亮工程”。
“全域覆盖”的联网监控,建立起汇聚几十个部门数据的“全网共享”数据中心,构建了以市大联动(综治)中心为枢纽的“全程可控”的综合指挥体系。据了解,城市大脑在预警风险的同时,系统分别推送向各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排除风险。
每天,这个城市产生的所有数据,实时汇聚到这里,据此可以给社会即时把脉,做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安全评估。通过“雪亮工程”数据资源、视频共享、全科网格支撑,衢州积极推动事项一揽子受理、一次性办结,为“最多跑一次”改革向部门单位拓展、向基层组织延伸提供保障;通过“城市数据大脑”大数据挖掘,开展平安指数分析、社会治安评估等运用,提升治安防控水平;将“雪亮工程”与乡镇(街道)“四平台”、全科网格建设紧密结合,用好网格员、群众手持移动终端,真正形成固定视频“天眼”、网格员移动“天眼”和普通群众“众眼”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盯防体系,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20年前恰好是“枫桥经验”发源地——枫桥镇的镇委书记,从那时起,他就专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20年后,新科技为基础社会治理提供了全面升级的高效引擎,他认为梦想终究可以走进现实。“我们真是幸运,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强大的技术支撑条件,使它成为了可能。”徐文光说。
雪亮工程是守护老百姓的眼睛,让一切违法犯罪无所遁形,已成为市域社会治理基础性、先导性工程。
事实上,衢州已是连续十二年夺得“平安金鼎”。
在真正的攀登者面前,永远都有新的山脉。我们有理由相信,衢州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强,“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