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勇(媒体人)
1月31日夜,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称,经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消息一出,很快在全国引发深夜抢购潮。但随着更多科普知识的传播,深夜抢购看上去像是一场闹剧。这不禁让人感慨,面对疫情之下公众紧绷的神经,以科学研究的名义发声要秉持更加严谨的科学精神。
“双黄连口服液具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这只是科研单位在实验室内的体外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远远不等于临床治疗有效。想要证明双黄连口服液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有效,还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过程。这则信息的价值在于,告诉大家未来临床治疗药物的研究有了一个方向。
在此之前,其实这类信息早有发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早就宣布筛选出了30个具有治疗潜力的药物;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也利用AI技术,针对2674种已上市药物及1500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药物筛选,发现了多种潜在药物。一位临床专家表示,有药物在实验室内的体外实验中表现出抑制病毒的作用,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其中的部分药物可以考虑在临床治疗中观察,但能否证实临床有效尚未知,还要经过严谨的研究过程。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很少有人能够掌握药学研究的相关知识,也并不了解实验室体外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距离,“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表述足以使人们浮想联翩。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有效药物、疫苗的出现。对一些处于非常初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那些直接指向某些已上市药品的初步研究,如何进行宣传,值得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思。在没有严格临床研究证实的情况下,贸然发声,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引起公众抢购、囤积甚至自行使用。
大灾大疫面前,任何有关疫情防控科学研究的发声,都要更加谨慎、更讲求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