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产养殖有了“快检管家”
福州科创走廊助推在榕院所成果转化,激发产业活力
初冬时节,在连江县官坂镇浮泉村,连江县海康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老于一早便拎起海水养殖水体氮磷快速检测箱,蹲在养殖塘边监测总氮、总磷、pH值、盐度等参数。“有了‘快检管家’,水质变化一目了然,比以前等第三方检测报告快太多了!”他感叹道。
工作人员展示闽江学院与福州海洋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水质监测设备。记者 赖志昌 摄
老于口中的“快检管家”,是闽江学院与福州海洋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水质监测设备。该设备配备水质氮磷快检试剂盒,养殖户可及时了解养殖水质变化情况,保障水产品质量。“有了这个‘快检管家’,水质稳定了,鱼虾存活率明显提高。”老于说。
据福州海洋研究院相关团队介绍,针对渔业水质特点,他们已研发出淡水、海水两类养殖水体快速检测产品,可现场测定总氮、总磷、硝酸氮、氨氮、活性磷酸盐、pH值、盐度等核心指标。其中总氮、硝酸氮、氨氮检出限低至0.2mg/L,总磷和活性磷酸盐低至0.05mg/L,海水盐度检测范围覆盖0‰—40‰,pH值检测跨度为1—14,“设备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养殖户不用专业培训就能上手。以前要等72小时的检测结果,现在30分钟就能出来。”设备研发团队人员介绍,目前该产品已在福建以及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应用,为渔业水质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聚焦省重点产业创新需求,验证早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助力科研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逐步实现产品化转化。”福州海洋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研究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超600项,科研经费超2.9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超20项,获授权专利超470件。
以海水养殖水体氮磷快速检测箱为代表的科技产品,既是在榕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典型案例,也是福州市科创走廊建设的生动缩影。
作为福州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近年来,福州科创走廊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推进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落地首批省级创新实验室——闽都创新实验室,加快推进福兴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建设,发挥其学科优势,在光电信息、新型显示、新型功能材料、海洋能源、海工装备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源头技术支撑。聚焦产业服务效能提升,落地全省首个光电产业中试平台和绿氢制备与转化中试基地,布局建设1家概念验证中心和9家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高效承接原始创新科技成果,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
与此同时,福州科创走廊以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开展“揭榜挂帅”攻关项目,鼓励科创走廊内企业与在榕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线上+线下”模式举办“成果转化直通车”活动23场,为企业精准匹配百余项潜力科技成果。深化政金企合作,设立15亿元科创走廊专项扶持基金,累计为97个项目投资13.3亿元,推动4家金融机构联合为科技企业提供400亿元信贷支持,为科技企业纾困赋能。以政策保障厚植人才沃土,持续深化“好年华 聚福州”行动,发布创新创业“导航图”,配套“植根榕城”资助、创业贷款贴息等全链条政策,筑牢青年人才来榕创业保障网。目前,科创走廊内已汇聚高层次人才超1.5万人,形成“人才集聚—创新突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立足2021年至2024年阶段性目标达成的节点,今年,福州科创走廊以“拥江衔湾接海”为战略方位,再度扬帆起航,融入大学城、科学城、福州新区建设,打造原始创新与技术创新“双核心”;推动科创走廊“东进南下”,沿闽江拓展至马尾、连江等地区,布局沿江科技走廊,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以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沿海创新基地为支点,锻造沿海智造走廊,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核心片区载体水平,构建“双核两廊十四片”空间格局,最终形成辐射全域的发展框架。
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强化科创走廊的载体功能,加大对在榕科研院所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优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为福州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科技动能。(记者 赖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