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次公开与欧洲摊牌,欧洲终于意识到,即使美国与它联手对抗中国,美国也不会对它网开一面。那么,这一次美欧又采取了什么行动?特朗普又展现了怎样的态度呢?在当地时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贸易代表格里尔在欧盟委员会大楼与欧盟官员举行了一场闭门会议。尽管是闭门会议,但多家媒体第一时间披露了会议的细节。会议的主题十分明确,美欧双方决定推进所谓的共同应对中国计划。 根据报道,欧盟在会议中明确表示,愿意与美国一道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对此,美方的回应却截然不同。美国代表强调,即便欧盟在中国问题上与美国立场一致,美国也不会因此放松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的高额关税。换句话说,美国希望欧盟在政治上合作,但并不会因此在经济上作出任何让步。这一现象表明,美欧虽然在外交场合不断强调伙伴关系,但实际上,双方在利益上始终存在冲突。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对欧盟采取强硬立场的同时,又不忘拉拢欧盟共同对抗中国,这背后反映出美国试图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内政治需求和地缘经济战略,而非单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可以借此将高额钢铝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即将关税问题提到谈判桌上,这样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美国在博弈中的杠杆作用。此次美国官员在布鲁塞尔提出,如果欧盟在数字法规问题上能够寻求平衡,美国或许会在钢铝关税问题上作出让步。换句话说,关税不仅仅是惩罚的工具,更是一种交换条件,用以促使对方在数字监管等核心政策上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提高钢铝关税等措施能够直接保护美国的钢铁、铝业以及其他相关制造业。特朗普政府强调,保护美国工人和产业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与官方文件都表明,这届政府将贸易政策视为重建国内产业链和保障就业的有效手段。对欧盟的强硬态度,也是为了把美国国内选民和产业利益放在首位。 此外,关税作为一种可控的杠杆,具备相对较低的政治成本,能够避免直接动用武力。而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偏好通过关税进行硬性谈判,因为这种方式既能彰显强硬,又具备灵活调整的空间,适合短期内的博弈。最关键的是,特朗普需要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与美方保持一致,但他并不希望欧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和科技强权,尤其是在数字监管、数据和人工智能规则方面。因此,美方将对华立场作为外交话题,但将数字法规让步作为交换条件,旨在限制欧盟在这些领域的政策自主空间,同时保护美国科技公司在全球的利益。 从这一角度来看,特朗普政府在布鲁塞尔的强硬并非单纯的欺负盟友,而是一种多层次的策略:利用关税作为筹码,迫使欧盟在数字监管等长期规则上做出让步;通过保护主义回应国内产业和选民的需求;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从短期来看,关税提升了美国的谈判筹码;而从长期来看,美国在争夺全球规则制定权与产业主导权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欧盟是否能够抵住美国的诱惑,保持其战略自主性,将决定这场博弈的走向。对于中国而言,美欧之间的博弈更像是外部的噪音。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不参与无意义的对抗。中国与欧盟之间依然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市场和产业支持。中国的立场,也将继续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可以预见,美欧之间的冲突将会反复上演,而中国将继续保持自身的节奏。美国的策略是施压,欧盟的策略是拖延,而中国的策略则是合作与开放。时间将证明,哪种方式更加持久,也更符合全球经济的趋势。尽管美欧的纷争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与欧洲继续保持务实的合作关系。中国是欧盟不可忽视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一点不会因为布鲁塞尔的一次会议而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