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何小强(化名),你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和罪名有无意见?”“没有,我认罪。”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暨“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下午一场由省、市妇联等单位举办的“践行妇女峰会共识 构建反暴力防护网”宣传教育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举行,拉开福州“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序幕,现场的模拟庭审让人深受震撼。这是省、市妇联在这个特殊日子送给年轻一代一份关于爱与尊严的珍贵礼物,更是“娘家人”织密反家暴防护网的一次生动展示。
心理咨询师带来《暴力情景下的心理赋能与自我保护》专题讲座。(市妇联供图)
一场模拟庭审 震撼年轻心灵
“现在开庭!”随着庄重的法槌声响起,故意伤害罪(家庭暴力)模拟庭审开始。
真实的法官、法警、检察官齐上场,对一个由真实案例改编的典型家暴案庭审进行了生动呈现。案情是男子何小强因家庭经济纠纷,对其妻王小风(化名)实施暴力,造成其轻伤一级的严重后果。
“被害人王小风头部撞墙、肋骨骨折、右肺萎陷达30%以上……”“公诉人”逐字宣读伤情鉴定报告时,台下响起一阵抑制不住的吸气声。学生们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脸上写满了震惊。“以前觉得家暴是‘家务事’,离我们很遥远。今天看完庭审过程才明白,只要实施了暴力行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违法犯罪。”一名女生感慨道。
“我真的很后悔,我认罪认罚,恳请改过自新!”“被告人”最后的陈述,声音哽咽,充满了悔恨。这一刻,法庭的威严与家庭的破碎感交织,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家庭关系和法律后果的深思。
市妇联权益部部长刘明燕说,选择在高校举办模拟庭审,旨在抓住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反家暴意识植根于年轻一代心中。”
一份告知书 传递温度与力量
模拟法庭的“案后”惩处令人警醒,但妇联工作的重点更在于“案前”的预防与干预,这张防护网两年前已织就。
据了解,现实中许多家暴行为往往有一个从轻微到严重的发展过程。能否在暴力初现端倪时便有效干预,这考验着社会的治理智慧。自2023年3月起,市妇联、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建立反家暴联防联治机制,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全国首创具有宣传教育作用的《反家庭暴力告知书》。
“《告知书》的核心作用在于‘警示’与‘指引’。它不同于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告诫书或人身安全保护令,它明确告知施暴者其行为的违法性质和法律后果,同时也为受害者清晰指明了维权路径,更像是‘劝诫信’和‘指南针’。”刘明燕说。
一个来自台江区广安社区的案例是反家暴联防联治机制发挥作用的缩影。网格员发现辖区未成年人小易(化名)疑似经常遭受打骂,孩子脸颊双侧红肿,身上多处挫伤。网络员马上向社区妇联主席何声反映该情况,何声立即联系段警上门。
经了解,小易的父母离异,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面对起初不配合的家长,何声没有放弃,而是和段警想方设法查看监控,通过调查、约谈、调取证据,最终确认是老人不当的教育方式致小易受伤。他们没有对老人进行简单斥责,而是将小易的爷爷奶奶请到警务室,发放《反家庭暴力告知书》,并持续数个月邀请他们参加“家教大讲堂”,手把手教他们如何与孙子沟通。最终,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改善了,孩子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
据统计,这种告知书至今已发出3379份,在无数个“小易案”的起始点筑起了第一道堤坝。
一张防护网 覆盖不同年龄段
25日下午模拟庭审结束后,多维普法、心理赋能、便民咨询等活动同时展开,立体化反家暴宣传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在“暴力识别”环节,市律协公益和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主任、福建融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坪律师,围绕10类常见的生活行为场景开展互动讲解,引导参与者准确辨别各种暴力类型。市阳光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特邀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雪平带来了《暴力情景下的心理赋能与自我保护》专题讲座,帮助参与者建立“正视暴力伤害—接纳情绪反应—主动寻求支持”的正向认知。5名律师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重点解答“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遭遇家暴如何留存证据”“职场性骚扰维权途径”等问题。
市妇联表示,做好反家暴宣传是妇联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年初至今相关宣传已开展近1400场。接下来的半个月,还要聚焦农村妇女、职场女性、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推动反暴力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据悉,市妇联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持续开通,每周一到周五上午有律师、下午有心理咨询师接听。(记者 李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