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米 洛 溪/文
江苏永大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大股份”)作为一家专注于压力容器制造的企业,其IPO申请及经营表现近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尽管公司凭借压力容器产品在化工、光伏等领域实现了一定规模的收入,但深入分析其产业链地位、财务数据及战略布局,可发现其业绩增长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结构性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暴露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还反映出其业绩的不稳定性,亟需投资者警惕。
产业链弱势:客户集中度高与议价能力缺失
永大股份的产业链地位堪称“夹心层”,上下游的挤压使其抗风险能力显著不足。从客户结构看,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依赖度极高。2022年至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85.36%、67.32%和66.47%。更令人担忧的是,2023年贡献收入超2.8亿元的核心客户榆能集团和恒力石化,在2024年突然退出前五大客户名单。这种异常变动背后,可能是永大股份产品竞争力不足或客户经营调整的结果,但无论原因为何,均凸显了其客户结构的不稳定性。若主要客户持续流失或削减订单,公司营收将面临断崖式下跌的风险。
在上下游议价能力方面,永大股份同样表现薄弱。上游原材料价格受石油市场波动影响,成本控制难度较大;下游客户多为化工、光伏行业巨头,公司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这直接体现在财务数据上: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29.12%,远超营业收入15.04%的增速,且收现比(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持续低于1,2024年仅为0.46。这表明公司回款能力持续恶化,大量收入停留在账面,实际现金流质量较差。此外,高企的存货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周转压力。2024年末存货账面价值达5.95亿元,占总资产的45.79%,而存货周转率仅为0.82,远低于行业均值2.49。大量资金沉淀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中,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还面临跌价和坏账风险。
业绩不稳定性:增收不增利与行业周期冲击
永大股份的业绩波动性在其财务数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6.96亿元增长至8.19亿元,但净利润却从1.12亿元波动下滑至1.07亿元,2024年更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营收同比增长15.04%,净利润反降18.35%。这种盈利能力的下滑与行业周期紧密相关。公司产品高度依赖化工和光伏行业,其中光伏领域收入在报告期内剧烈波动,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9,493.72万元、2,560.91万元和15,625.06万元。2024年光伏行业因产能过剩陷入价格战,多晶硅价格暴跌,直接导致永大股份光伏领域新增订单及发货量下降超80%。与此同时,公司对光伏客户内蒙古润阳悦达的3,544万元货款陷入纠纷,不得不计提坏账损失及资产减值准备合计3,304.32万元,直接侵蚀了当期利润。
光伏行业的“退潮”并非孤例。化工领域同样面临周期性压力。国内PTA开工率长期在60%-90%区间波动,乙二醇开工率低至50%-70%,下游行业投资动力不足。永大股份在招股书中坦承,若下游行业收入减少10%,公司净利润将下滑18.62%。这种高度敏感性使其业绩如同“过山车”,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110.69%至0.71亿元,但这种增长是否可持续存疑。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例仍高达78.76%,且合盛硅业等大客户项目回款缓慢,形成1.38亿元发出商品长期未完成验收,未来业绩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战略隐患:逆势扩产与研发投入不足
在产能利用率下滑的背景下,永大股份仍坚持逆势扩产,这一决策进一步放大了其经营风险。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通过IPO募集5.58亿元用于新增3万吨压力容器产能,扩产幅度达1.2倍。然而,2024年公司产能利用率已从106.64%降至83.83%,产量减少5,702.19吨。在现有产能尚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盲目扩产,可能导致产能闲置和资源浪费。募投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费用约3,141.52万元,若市场需求未达预期,这些刚性成本将严重挤压利润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薄弱与扩产雄心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至2024年,永大股份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2%、3.43%和3.13%,持续低于行业均值。截至2024年末,公司专利数量在行业中处于末位,且多项专利申请因“缺乏创造性”被驳回。研发不足直接制约了产品竞争力,例如,公司核心专利“二甲苯塔”被竞争对手东营威联的专利指出存在“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压力容器行业向高性能、高安全性升级的背景下,技术短板可能使永大股份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治理与资金链:大额分红与控制权风险
永大股份的治理结构及资金运作同样存在争议。2021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现金分红2.03亿元,其中约1.79亿元流入实控人家族。尽管公司解释称分红资金用于缴纳出资和购买理财,但此举仍暴露其资金管理的不足:一方面是公司应收账款存货高崎,大量资金被占用,现金流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分红,近两亿元资金流出。我们不禁要问,在现金流如此恶化的背景下,永大股份仍然持续分红,其目的是什么?如此迫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公司治理的另一个隐患在于控制权安排。2016年,时年45岁的创始人李进将公司71%股权转让给72岁的父亲李昌哲。如今,81岁的李昌哲作为控股股东仅担任行政部副部长,而李进持股比例仅为7.74%。这种异常安排与李昌哲遗嘱中“股权仅由李进一人继承”的设定,为公司控制权稳定性埋下了隐患。在家族企业内部治理不透明的背景下,决策效率和长期战略执行均可能受到影响。
传统制造企业,永大股份面临过度依赖周期性行业、产业链议价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等诸多困境。尽管其压力容器产品在短期内仍能维持一定收入规模,但客户集中度高、应收账款攀升、存货周转缓慢等问题持续侵蚀经营效率。加之逆势扩产的战略风险与行业下行周期叠加,未来业绩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若不能通过技术升级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市场拓展分散客户风险,即使成功上市,其长期价值也难以支撑。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审视此类企业时,需超越营收增长的表象,更关注其现金流质量、产业链地位及抗风险能力,以避免被周期性业绩波动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