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丹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浩浩儒风,弦歌不辍。
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颠沛于诸侯之间,以“仁”“礼”之道播撒文明的火种。彼时的“列国”,是中原大地上的诸侯邦国;而今,在全球化浪潮奔涌、文明对话日益迫切的新时代,孔子的“周游”,早已超越地理边界,化作一场跨越时空、融通中西的文明互鉴。
以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为两大支点,新时代的孔子周游世界,正以文化为舟、以对话为桨,书写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和合共生的新篇章。
思想的远征
清晨,晨曦初露,霞光透过云层洒向尼山峰峦。金色的光铺展在起伏的山岗上,驱散黑暗、破除层层雾霭,开启崭新的一天。高山仰止,72米孔子像披金而立,以跨越时空的“仁”“礼”之道盛飨四海宾朋。然而,在孔夫子传经布道的当年,远没有这般从容,而是充满了艰辛与危险。

公元前497年,面对春秋末期礼乐崩坏、加之在鲁国政治实践受挫,孔子和弟子们开始了一场推行“仁”“礼”“德治”等思想的周游列国之旅。是年孔子55岁,在这样一个当代人都几近退休的年龄,孔子毅然抛弃了大司寇的官职,带着理想走向广阔而未知的世界。
十四年间,孔子带领弟子走过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却无一国君真正采纳其主张。从功利角度看,主张的全面落空、个人的颠沛流离,这无疑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但从思想角度,这场“文化苦旅”,却淬炼出儒家思想的现实韧性,在与各色人等交锋,与困境搏斗中,令孔子及弟子的思想更加深刻、具有包容性。
孔子周游列国,是儒家的思想远征,更是将哲学思想注入现实土壤的文化播种,其在历史长河激起永不消逝的文化涟漪,为中华文明铺染了底色、铸就了魂魄,直接塑造着中华文明的核心性格。在岁月长河中,孔子犹如不可逾越的日月,划破万古长夜,照亮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明道路。
世界的回响
孔子或许不会想到,2500年后的今天,儒家思想早已“走出去”,并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制度借鉴、现代实践,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
从1984年“孔子诞辰故里游”为原点,国际孔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42届,不只中国,全世界都在表达对孔子的追思与推崇。今年的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370余位境外嘉宾,包含国际组织、驻华使节、华人华侨等,赴曲阜主会场参加各项重点活动。
儒风传四海 礼乐聚云端。9月28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中国孔子网、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韩国孔子文化中心承办的2025全球“云祭孔”大型网络直播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用“主演播室+海内外直播点”的形式,联动曲阜孔庙、衢州孔庙、浙江榉溪孔氏家庙、北京孔庙(国子监)等海内外60余家孔庙、文庙、儒学机构及孔子学堂,韩国成均馆、韩国济州乡校、印度尼西亚孔教总会等海外祭孔仪程,尽显儒家思想的跨文化融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活动吸引3500万观众在线参与。
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活力,不仅在于典礼仪式的传承,更在于能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当代人向上、向善的驱动力。
文明的答案
孔子出生地——尼山不仅因与孔子的渊源,成为中华文明不可逾越的人文高峰之一,也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举办,成为贯通中西的和合之脉,搭建起连接中外的桥梁,为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提供平台。
立足国际孔子文化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两大支撑点,孔子故乡——济宁俨然成为全球文明对话的“世界会客厅”。 “在全球不确定性笼罩下,促进对话、推动交流互鉴、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上,马尔代夫副总统侯赛因·穆罕默德·拉提夫的发言令人深思与警醒。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的差异必然导致冲突,似乎预言着后世政治军事领域的剑拔弩张。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技术革命带来伦理困境,人与自然现实困境凸显,重重压力之下,儒家思想的价值愈发被人看见。
美国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安乐哲直言,“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个人主义扭转为齐心协力的世界共同体的自觉意识。儒家公平、包容、和合的价值观为我们解决现代世界中的紧迫问题指明方向。”印度尼西亚总统大学教授黄金泉认为,儒家提醒人们应通过“仁”和“礼”的秩序来适度生活、照顾他人、行为得体、相互尊重,而通过文明对话能够很好地表达此类观点,并为我们应对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迈过40余届的孔子文化节,从“主场独奏”演变为“全球合唱”,海内外的祭孔仪式不仅仅是祭祀孔子本身,更是“祀其教也,祀其道也”,其背后是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对“仁”“礼”思想的理解与共鸣。
观照现实是儒家最核心、最鲜明的特质之一,正是这种特质令其历经2000多年风雨,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挑战的动态耦合,并跨越民族与意识形态,构成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底座。
未来的交响
儒家文化的“走出去”,全世界对孔子及其背后的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接收、学习、阐释、应用,标志着孔子已从“文化他者”转变为参与建构全球新秩序的“思想伙伴”。全球社会不再只是将儒家智慧视作值得欣赏的“文化古董”,而是把它看作能够为解决现代性危机、全球治理失灵等难题提供宝贵思路的、活的智慧体系。
另一方面,孔子及其背后的儒家文化,堪称中华文明根本基石,海外国家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了解学习,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学习,这种交流学习,有利于扭转西方对中国的片面、偏颇认知,展示中国真实、立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也加深西方国家对中国方案的理解与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走出去”,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强调双向赋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催生共生共创。
6月12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主办的中阿古典文明对话会在埃及开罗举办。本次文明对话会,作为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海外对话研讨活动,聚焦“中阿文明交流互鉴”,致力于推动中阿双方学术交流和人文交往。与会嘉宾表示,本次对话会不仅搭建了不同文明对话的交流平台,更是一座连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思想与价值观的桥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当下,应当进一步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共同构建和谐共生的世界秩序。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和中国孔子基金会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相继举办高标准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孔子—亚里士多德论坛,设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海外分中心、海外孔子学堂,发起“齐鲁访学驻研计划”,实施“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将《论语》翻译成英语、阿拉伯语等13个语种,举办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搭建起广阔而富有活力的国际交流舞台。
无疑,这催生了新的多元共生的文明生态系统,使得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了更丰富的“解题思路”和更强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