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朋友圈吐槽,公募如何应对“规模双刃剑”?
创始人
2025-11-25 10:31:56
0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不想不停地发新产品”“不想再为新增不那么重要的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近日,招商基金的基金经理蔡振在朋友圈的罕见表达,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深圳商报)

截图显示,蔡振似乎对管理基金规模较大的现状有所不满。不过,在事件发酵后,蔡振删除了这条朋友圈,招商基金也并未对外做出回应。

一人管理12只基金,涉及多种类型

从公开资料来看,蔡振的不满情有可原。

资料显示,蔡振自2014年加入招商基金后,历任ETF专员、研究员,主要从事量化投资策略的研究。

2021年,他开始担任基金经理。不过,仅4年多的时间,

他就陆续接管了13只基金,其间卸任了1只。如果把同时发行的C份额基金也算上,蔡振一人需要管理20只基金。

从类型上看,他管理的基金包括了债券型、灵活配置型、增强指数型、偏股混合型,跨度如此之大,强度如此之高,在市场中较为罕见。从业绩来看,蔡振管理时间超过3年的基金,均能够排在同期同类基金的前10%,给予了投资者较好的持有体验。

Wind数据显示,当前管理产品数量超过10只的基金经理将近300位,其中多数是专注于指数型产品的基金经理。其中,大多数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都聚焦于1—2个类型,例如被动指数型+增强指数型、被动指数型债券+债券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等。而像蔡振一样横跨股、债、指数的基金经理,属于较为稀有的存在。

例如西部利得基金的盛丰衍,管理着16只基金,涵盖4种类型。尽管面临的压力相当,但他同时也是西部利得基金的管理层,显然比普通基金经理身份的蔡振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事件发酵后,大河财立方记者致电招商基金询问此事,但未获回应。有熟悉蔡振的人士称,目前他已经将这条朋友圈删除。

然而,就在11月24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拟聘用蔡振作为旗下新发FOF基金招商安琪的基金经理,与另一名基金经理尹晓红共管。这意味着,已经负担过大的蔡振将再度跨类型管理,这也许是蔡振公开发声的“祸根”。

今年以来,招商基金“并不太平”。先是失去了翟相栋、马龙两员大将,又在第三季度被挤出了公募基金管理规模排行的前十名。这家背靠“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公募基金,正经历着一场阵痛。

管理规模困局:绩优基金经理仍是“摇钱树”

在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对基金经理的工作至关重要。但一位基金经理,究竟有多少精力来管理产品?

市场中被大量投资者评为“神基”的金元顺安元启,自2017年成立至今实现收益556.33%,且每年都实现正收益,净值走出了漂亮的曲线。然而,这只基金从2022年8月就“关门谢客”,至今仍处于暂停申购状态。

资料显示,这只基金为小盘平衡型风格,持仓大多为小微盘个股,最低的市值仅不足50亿元,弹性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这类风格的基金一旦涌入大量资金,容易大幅影响策略表现。

此前,某腰部基金公司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也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能够管理的规模是有上限的,如果日后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会与公司协同申请暂停申购。而且,身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若基金规模能保持相对稳定,有助于达成自身的投资目标,还无需应对频繁的资金赎回,从而避免被迫抛售自己本不想卖出的持仓。

行业难留绩优基金经理

蔡振所代表的基金经理困局,也一直是公募基金行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每年都有新鲜血液注入行业,但优秀的基金经理仍是香饽饽。基金评级机构晨星的研究显示,相比于10年前,主动权益基金跑赢指数的超额收益正逐渐缩小,而费率更低的指数基金正在逐渐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与此同时,培养一名能够被市场检验的基金经理,更是难上加难。深耕主动权益的中欧基金就对外表态过:“一名成熟的股票基金经理需要10年研究积累加上10年投资实践。具体来看,研究一个行业需3—5年,贯通多个行业以具备全局视野则需10年;投资生涯需经历至少两个完整的牛熊周期(约10年)来锤炼心性与策略。这正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间壁垒与长期主义的体现。”

“现在在岗的很多基金经理,没有经历过2007年、2015年的两波牛市,也没有亲身感受过行情大起大落的考验,他们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我认为很难做出冷静的应对。”一位前公募行业人士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因此,不少基金公司不得不让自家的“王牌”基金经理担下重任,以保障产品规模的持续增加。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让更为出色的基金经理管理更多产品,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使自家基金吸引到更大的规模,另一方面则会让基金经理的负担日益加重。 一旦基金经理在公司承受的压力过大,“跳槽”便成了最佳选择。

在公募基金行业,中小基金公司的优秀基金经理“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 并且,其中大部分基金经理在老东家都堪称“中流砥柱”。例如永赢基金的高楠、富国基金的范妍、中欧基金的闫沛贤等基金经理,在老东家的管理规模都超过百亿元。而在他们离职后,曾经管理的产品也大多出现了规模的断崖式下跌。

在失去了自主培养多年的优秀基金经理之后,中小基金公司通常会出现阵痛,在当下公募基金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下,甚至危及公司存亡。

此外,近年来,公募基金经理转行去私募基金的案例逐渐增多,仅2025年就有鲍无可、张翼飞、翟相栋等多名市场名将“奔私”。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2023年11月24日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提到,公司应当确保基金经理具备充分履职能力,合理调配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确保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相匹配。尽管行业自律组织多次呼吁,但公募基金的“规模论”目前依旧是主流。在未来几年里,如何摆脱对优秀投资经理的依赖,或许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实习编辑:金怡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