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为区域、行业、企业分类合理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构建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促进形成职工增技、企业增效、技能增收的良性循环。一起了解——
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的主要参考因素
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主要参考技能人才所从事的岗位类别、所具备的技能水平等因素。
结合技能人才所从事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任务以及岗位所需技能的复杂度、稀缺性、人力资本积累,一般将岗位按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程度分为四类:
1
基础类岗位
此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多为重复性、常规性工作,工作操作规程较为容易。
劳动者通常经过短时间经验积累或专门培训,掌握单一简单技能即可符合岗位要求。
2
重要类岗位
此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多为处理企业生产经营某一领域内较为复杂、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
劳动者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或专门培训,具备某一领域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较为专业、精深的技能才能符合岗位要求。
3
关键类岗位
此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多为承担企业生产经营某一领域内非常规性、较高难度的工作任务或处理跨领域、多维度的复合复杂类任务。
劳动者通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或专门培训,具备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储备或多个领域较为系统的知识储备,掌握专业、精深或综合、全面的技能才能符合岗位要求。
4
核心类岗位
此类岗位的工作内容多为承担重大技术攻关、改造升级等具有前瞻性、创新性要求的工作任务。
劳动者通常需要具有深厚的工作经验、较高的教育水平或较强的学习能力,精通多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高超、精湛的技能才能符合岗位要求。
区域、行业、企业可参考《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对岗位分类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对技能人才从事的岗位进行科学分类,确定岗位类别的数量、称谓,明确不同岗位类别的划分标准、包含的具体岗位或职业(工种)、技能人才任职资格要求等。在确定每一岗位类别中包含的岗位或职业(工种)时,也可综合考虑劳动强度、劳动条件、风险责任、市场招工难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岗位或职业(工种)所在岗位类别。
区域、行业、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国家职业标准有关要求,明确每一岗位类别的岗位或职业(工种)包含的职业技能等级。
既可以按照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新八级工”设置职业技能等级序列,也可在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内划分层次,明确各层次相应称谓以及与“新八级工”相应技能等级的对应关系。
区域、行业、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符合不同岗位类别要求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最低级别。原则上岗位类别对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程度越高、所需技能要求越高,在该类岗位工作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的最低级别应越高。每一岗位类别包含的岗位或职业(工种)所需技能等级的最低级别可在本岗位类别的最低级别之上进行差异化设置。
分类分级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的方法
区域、行业、企业确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可采取确定月最低工资的形式,也可单独针对技能津贴单元确定月最低技能津贴发放标准。
区域、行业、企业确定各岗位类别技能人才的月最低工资,可参考本地区同类可比岗位或职业(工种)市场工资价位低位数,结合行业(企业)经营特点、发展需要和效益情况,按照本地法定月最低工资标准上浮一定比例确定:
1
基础类岗位
一般不低于本地法定月最低工资标准105%
2
重要类岗位
一般不低于本地法定月最低工资标准120%
3
关键类岗位
一般不低于本地法定月最低工资标准150%
4
核心类岗位
一般不低于本地法定月最低工资标准200%
根据该方法确定的各岗位类别技能人才月最低工资为该岗位类别职业技能等级最低级别的技能人才月最低工资。
如岗位类别内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的最低级别为学徒工,则该岗位类别以学徒工的上一级技能等级作为确定本岗位类别月最低工资的起点。学徒工的月最低工资可在不低于本地法定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合理确定。
区域、行业、企业确定不同岗位类别内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月最低工资,可参考本地区同类可比岗位或职业(工种)、相同或相近技能等级市场工资价位,在该类别岗位技能人才月最低工资基础上,按技能等级逐级上浮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确定。
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最低工资一般不低于所在区域、行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工资的低位数。
确定技能人才小时最低工资的,可在月最低工资的基础上,按标准工时进行折算。
采取确定月最低技能津贴形式的,可按照基础类岗位、重要类岗位、关键类岗位、核心类岗位逐类增加的原则确定不同岗位类别的技能人才月最低技能津贴发放标准。同一岗位类别内根据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逐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