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嗡鸣里,布料与伞骨在指尖穿梭——这是黔西本地雨伞加工小微企业的日常,也是数十个家庭的生计依托。从几台旧机器的小作坊,到能稳定吸纳周边村民就业的生产车间,这家小微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黔西农商行“及时雨”般的信贷支持。
生产车间。
对这类轻资产的加工型小微企业而言,“缺资金”曾是最大的发展瓶颈:订单来了,却凑不齐采购布料、配件的预付款;想扩大产能,添置设备的钱又没着落。黔西农商行打破“重抵押”的传统信贷思路,针对其“订单稳定、就业带动强”的特点,推出信用类小微经营贷:无需房产抵押,仅凭企业经营流水和信用记录,就快速批复了30万元贷款额度,还匹配了优惠利率,让企业既能接住订单,又能控制成本。这笔贷款成了“启动键”:企业添置了新的缝纫设备,原材料采购不再“等米下锅”,产能一下提升了30%;更关键的是,生产规模扩大后,企业又吸纳了8名附近的留守妇女和返乡青年就业,人均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
如今,车间里,工人熟练地拼接伞面、组装伞架,堆积的布料和半成品,既是待发的订单,也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底气”。
在黔西,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黔西农商行聚焦本地特色小微企业,把信贷资源精准投向“小而美”的民生型产业:从雨伞加工到服装缝制,从食品加工到手工制品,通过“小额、高频、快贷”的服务模式,已为数十家类似小微企业注入资金活水,带动超200个本地就业岗位。
黔西农商行的信贷支持,就像为小微企业撑起的一把伞——既能遮“资金短缺”的雨,也能挡“发展乏力”的风,更让“家门口就业”的暖阳,照进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文/图 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