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老张今天和大家聊聊最近欧洲金融圈的操作。
反常操作
近期,欧洲金融圈的一则秘密计划引发热议:多国央行与监管机构正私下推进“美元资产池”建设,核心诉求是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应对可能到来的“美元断供”危机。
这一操作看似矛盾——明明要对抗美元依赖,却仍以“美元资产”为核心,实则暴露了欧洲在金融安全上的深层焦虑。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美元霸权的运作逻辑向来是“绑定即控制”:通过SWIFT结算体系、全球贸易美元计价、金融衍生品定价权三大抓手,将各国经济与美元深度捆绑。
欧洲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多年来更是处于这一体系的“核心绑定区”——跨国贸易中80%以上的结算依赖美元,跨国企业融资几乎离不开美元债市场,即便是欧元区内部的复杂金融交易,也需以美元作为隐性锚点。
欧洲此时急着攒“美元备胎”,本质是对盟友信任崩塌的无奈之举。过去几十年,欧美在政治、军事上的捆绑让欧洲产生了“安全幻觉”,误以为金融依赖是“同盟红利”,却忽略了美国始终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的本质。
如今的储备池计划,不过是这场幻觉破碎后的紧急补救。
依赖枷锁
欧洲对美元的依赖,早已深入金融体系的骨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中,欧洲之所以能挺过流动性危机,全靠美联储开启的货币互换机制——2020年峰值时,这一互换额度高达4490亿美元,相当于给欧洲金融系统注入了“救命血”。
但这种“输血”并非无偿,而是建立在“美国优先”的逻辑之上。特朗普再次执政后,美国将金融工具政治化的倾向愈发明显。
不仅动辄以切断美元流动性相威胁,还曾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施压盟友放弃与伊朗的能源贸易。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操作,让欧洲看清了一个现实:依赖他人的“水龙头”,终究要面临被断水的风险。
欧洲金融体系虽以欧元为表面货币,却缺乏独立的全球结算网络和融资渠道,一旦美元流动性收紧,银行体系会瞬间陷入“失血性休克”,企业融资成本飙升,贸易往来受阻。
欧洲的困境,是长期“政治依附”导致“金融绑架”的必然结果。
当初欧元诞生的初衷,本是为了摆脱美元束缚、构建独立的区域货币体系,但由于欧元区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各国利益难以协调,最终未能撼动美元的核心地位。
象征意义
客观来看,欧洲的“美元资产池”计划,实际救援能力有限。美联储拥有无限印钞权,而欧洲多国拼凑的储备池即便规模达到数千亿美元,在真正的金融海啸面前也只是杯水车薪。
加之各国出资比例、提款规则等核心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甚至可能引发“做空美元”的市场误读,导致资本加速逃离。
但这一计划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果。它标志着全球最发达的西方盟友体系,在金融领域出现了实质性裂痕;更向世界传递出信号:单一货币霸权的时代,正在逐步松动。
如今,除了欧洲,金砖国家持续推进本币结算、东盟各国扩大货币互换规模、中东产油国尝试用非美元结算能源贸易,全球去美元化已从“零星尝试”转向“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