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有个做外贸的同事小刘,最近经常跟我们聊起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说这两年跟欧洲客户做生意,越来越多的合同开始用欧元结算,以前清一色都是美元。小刘说,欧洲那边的采购商现在更愿意用欧元付款,说是汇率风险小一些,手续费也便宜。
这个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趋势。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11月全球货币支付占比出现了显著变化。欧元的占比已经上升到37.79%,而美元虽然仍居首位,但占比下降至38.85%。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美元和欧元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只有1个百分点左右。
我们来看看这个变化背后的原因。SWIFT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同期美元的支付占比还超过42%,欧元约为32%。一年时间里,美元占比下降了3个多百分点,而欧元却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这样的变化速度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是很少见的。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我们身边做进出口生意的朋友都有感受,欧洲经济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困难后,2024年开始呈现复苏迹象。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也更加稳健,欧元汇率相对稳定,这让更多国际贸易商愿意选择欧元作为结算货币。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盟内部贸易的活跃。欧盟27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本来就频繁,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欧元在区域内的使用更加广泛。我们了解到,仅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三个欧元区主要经济体,2024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就超过4万亿欧元。
美元占比的下降也有其内在原因。美联储在2024年的货币政策调整比较频繁,利率变化给美元汇率带来了不小的波动。对于国际贸易商来说,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风险,这促使他们寻找更稳定的结算货币。
我们再来看看人民币的表现。根据SWIFT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达到4.61%,排在第5位。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要知道在2020年时,人民币的占比还不到2%。短短几年时间里,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4.61%这个数字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支撑。我们了解到,2024年前11个月,人民币跨境支付金额累计超过52万亿元,同比增长24.1%。这个增长速度在主要国际货币中是很突出的。
人民币占比提升的原因也很明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与越来越多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小区里开贸易公司的张老板,现在跟东南亚、中东的客户做生意,有30%左右都是用人民币结算的。
张老板告诉我们,用人民币结算有几个好处。第1个是汇率风险小,因为他的成本本来就是人民币,用人民币收款就不用担心汇率波动。第2个是资金周转快,人民币到账后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换汇。第3个是手续费相对便宜,特别是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费用比传统的美元SWIFT系统要低。
从地区分布来看,人民币的使用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亚太地区,人民币的支付占比已经超过8%,在一些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这个比例甚至达到15%以上。我们公司的业务主要在东南亚,财务同事说现在有40%的收款都是人民币,比两年前增长了一倍多。
除了贸易结算,人民币在投资领域的使用也在增加。根据中央银行的数据,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虽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还不到3%,但这个数字在稳步上升。
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这些数字。虽然人民币的国际化取得了进展,但与美元、欧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元和欧元合计占全球支付的76%以上,这个主导地位在短期内还难以撼动。人民币要想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还需要在金融市场开放、汇率机制完善等方面继续努力。
英镑在这次统计中排名第3,占比为6.97%。虽然英国已经脱离欧盟,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英镑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元排名第4,占比5.55%,作为亚洲重要的储备货币,日元的地位相对稳定。
从历史趋势来看,货币支付占比的变化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经历变化,虽然美元的主导地位仍然很强,但其他货币的影响力在逐步上升。这种多元化趋势对全球经济来说可能是件好事,有助于分散风险,提高系统稳定性。
我们身边做金融工作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客户对货币选择更加多样化了。以前大家都习惯用美元,现在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货币。比如跟欧洲做生意就用欧元,跟中国做生意就用人民币,这样既能降低汇率风险,又能减少交易成本。
从技术层面来说,现在跨境支付的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了。除了传统的SWIFT系统,还有欧洲的TARGET2、中国的CIPS、俄罗斯的SPFS等多种选择。这些系统的发展为货币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们也注意到,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会对传统的货币支付格局产生影响。虽然目前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还处于试点阶段,但未来可能会改变国际支付的方式。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展试点,欧洲央行也在研究数字欧元,这些都可能对未来的货币支付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普通人来说,货币支付占比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汇率风险的分散。过去大家主要关注美元汇率,现在可能需要同时关注欧元、人民币等多种货币的汇率变化。对于有海外投资或消费需求的人来说,可以通过配置不同货币的资产来分散风险。
企业层面的影响更加明显。我们了解到,很多跨国公司现在都在调整自己的货币策略,不再单纯依赖美元,而是根据业务分布选择多种货币进行结算和储备。这样既能降低汇率风险,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货币多元化可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调整和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美元虽然仍然强势,但其垄断地位可能会逐步减弱。欧元、人民币等货币的影响力会继续提升。
我们预测,未来几年内,这种趋势还会继续。欧元有可能进一步缩小与美元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月份超过美元成为第一大支付货币。人民币的占比也有望继续上升,可能会挑战英镑和日元的位置。
这种变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话语权。挑战在于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身边的企业家朋友对此都比较乐观。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回到开头小刘的故事,他现在已经开始学习用多种货币进行报价和结算了。小刘说,掌握多种货币的使用技巧已经成为外贸从业者的基本功。这个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全球货币支付占比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技术等多个层面。我们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直接影响这个过程,但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变化来更好地做出个人的财务决策。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接触到不同货币?对于货币多元化这个趋势,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