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关注某高校“首席科学家”涉嫌造假被查:改革完善人才评聘机制
创始人
2025-11-23 09:04:52
0

近日,某大学“首席科学家”因涉嫌学历、论文、奖项多重造假并侵占科研经费被警方带走,学校宣称已解除聘用合同,事件迅速登上热搜。

令人瞠目的,是其一路绿灯直达“首席科学家”的轻易闯关:从高考省状元到国内外高校毕业证,从170多篇论文到国家级科技奖项,这些核心履历几乎都是伪造。不禁要问,就这为何能够精准击穿高校人才聘任审核的“铜墙铁壁”?

唯“帽子”速配机制漏洞百出。一些高校把“帽子”当硬通货,只要来头响亮,科研履历审核就停留在“你提供、我盖章”的初级阶段,连最基础的论文核对、奖项回溯、学位验证都懒得做,材料审核环节形同虚设。

“数字政绩”驱动利益捆绑。引进一位高级“帽子”,学校便可迅速收获学科评估加分、硕士点博士点扩容、科研经费配套、地方土地资金奖励等一连串看得见的红利,抢人才大战由此异化为抢“帽子”大战。至于引进来的人有没有真材实料,反倒无人太过关心。

“封闭运行”令同行评议失效。倘若学校把拟招聘人才简历随机发给几位校外同行评审,骗局或许早被拆穿。然而,现实中招聘环节多由校内行政人员与少数权威人士拍板,外部专家意见只是参考,公众监督常被视为添乱。封闭运行下,骗子得以关起门来“镀金”。

“惩戒虚置”带来逆向激励。造假成本过低,是骗子横行的一大推手。过去十多年,高校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但被证实后,多以当事人辞职走人或学校解除聘用协议作罢,鲜有人承担刑事责任或民事赔偿。低风险、高收益,无异是对骗子的一种“逆向激励”。

如何改革完善人才评聘机制,让造假者“进不来、骗不到、跑不掉”?

破除标签迷信,建立“诚信+能力”的核心评价体系。要将学术诚信设为人才引进的一票否决线,把创新能力、研究质量、实际贡献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引进人才时,聘用单位应对其学历、履历、成果实行“溯源验证+交叉核验”,借助境外机构协查、同行盲审、第三方鉴定等手段,确保人才信息真实可查,让“看真人、看真才”成为评价常态。

压实审核责任,构建“全流程+强问责”的监管闭环。要明确人事、学术、纪检等部门的联动职责,将审核责任细化到具体岗位、具体个人。建立“引进前严格核查、任职中动态追踪、发现问题严肃追责”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对审核失职、隐瞒不报等行为实行终身问责,以责任倒逼严谨,杜绝“走过场”式审核。同时,畅通校内外举报渠道,鼓励学术共同体参与监督,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

重构评价导向,完善“分类+长效”的激励机制。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原则,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岗位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标准,避免“一刀切”的量化考核。下调人才“帽子”在高校学科评估中的权重,把教学育人、服务产业、技术转化、社会贡献等纳入核心指标,引导高校从抢“帽子”转向强特色、重贡献。同时,弱化学者“帽子”与其薪酬待遇、资源配置的直接挂钩,从根源上遏制功利化造假的冲动。

唯有把人才评价融入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把学术诚信写进不可触碰的法律红线,才能让“首席科学家”真正代表学校科研高度,而不是沦为骗子简历上可笑的注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