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牛市,人们只会记得最后的“疯”,很少有人记得它之前往往是漫长、枯燥、甚至伴随质疑声的“慢”。
2015年的疯牛,真正的起点在2013年;
2021年大家口口声声说是牛市,但上证指数全年几乎横着走,赚钱效应主要来自中小盘和赛道股。
今天的A股,又一次站在类似的阶段:
指数不算耀眼,情绪时冷时热,但结构已经发生了关键变化。
我的核心判断是:
这轮牛市尚未结束,仍处在从“慢热”走向“发酵”的阶段,未来3个月,A股有较大概率走出类似2014年底那种“先挖坑、再拉升”的节奏,春节前后或是情绪爆点。
下面我们从资金、政策、结构和时间节奏四个维度,把这件事讲清楚。
一、情绪冰冷,往往不是牛市结束,而是主升浪的酝酿期
很多人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
“指数没涨多少,我的账户怎么反而更难做了?”
“明明新闻天天说利好,怎么盘面老是阴晴不定?”
如果只盯着指数,你确实很难判断牛熊。
从几个关键“现象”看,目前更符合“牛市中段,而非尾声”的特征:
散户参与度并不高
新开户数据温和,没有出现2015年那种开户潮。
银行存款搬家迹象有限,居民资金并未大规模杀入股市。
社交网络上“炒股一夜翻倍”的故事极少,讨论热度远未“泛滥”。
场内没有典型的“末端疯狂”特征
没有全民打新股、抢热点、连板潮泛滥的场景。
没有“闭眼买什么都涨”的普涨阶段,反而是“买错就深套”。
技术上,中长线趋势仍完好
如果我们把本轮牛市的起点设在2024年2月的2635点,中间的几轮急跌(特别是2689点后的快速拉升与回踩),每一次深调随后都创新高——
这不是熊市里的“反弹”,而更接近牛市里典型的“上升中继”。
换句话说:
市场远远没有达到“人人亢奋”的阶段,牛市的情绪顶和资金顶都还看不到。
这更像是2014年中期:质疑声不断,但筹码正在悄悄换手。
二、资金面:量化“阻击”了情绪,但没阻挡主升趋势
这两年大家对量化交易的“怨气”不小:
盘中反复冲高回落,“一有放量就被砸”。
板块轮动加快,“刚涨两天就歇菜”。
很多人因此觉得:
“量化把这轮行情做死了,根本没牛市。”
这里要分两层看:
1. 场内资金结构正在重塑
传统主动资金(公募、私募、游资)
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多轮回撤后,已经更加“精细化”。他们不太愿意去拉“全市场大普涨”,更多是压在自己熟悉的方向和公司上,更重视估值与业绩匹配。
量化资金
高频、套利策略确实在强化短期波动,但本质上它们是“流动性的搬运工”,不是中长期趋势的决定者。
量化能“压”住短期情绪,却很难抵挡政策、产业、盈利周期共振时的中长期行情。
增量资金的影子
北向资金在关键节点出现阶段性回流,对市场情绪有很强的信号意义。
保险、银行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开始更多考虑“权益类资产配置”的必要性。
居民侧的资金虽然还没大规模进场,但刚性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是慢性“挤出效应”,为未来入市做铺垫。
2. 急跌与震荡,并没有破坏牛市结构
这轮从2635点以来,每一轮急跌几乎都会伴随两种现象:
恐慌盘被洗出去,但量价没有崩掉结构
放量下杀,随后缩量止跌,再现主升。
最典型的是2689点后的那一轮快速拉升——急跌过后,反而走出一段千点级别的上攻。
主力资金借机“挖坑换筹”
你可以把这种走势想象成:
大资金要拉一段“长坡厚雪”的主升浪,
在起跑前,需要先“踩一脚刹车”,把后排想搭顺风车的短线客甩下车。
量化增强了震荡,但没有改变方向;
主力利用震荡,反而在悄悄完成中期布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感慨:
“明明一大堆股翻倍了,我却总是踏空,赚不到指数的钱。”
三、政策与宏观:温和宽松+产业扶持,股市中期逻辑仍成立
牛市持续,离不开“政策+盈利”双轮驱动。
从当前宏观环境看,支撑并未消失,反而仍在加码。
1. 货币与财政:偏宽松的中期环境
货币政策
LPR维持在相对低位,仍有边际下调空间。
央行通过结构性工具支持特定领域(科技创新、绿色、专精特新等)。
社会融资虽有波动,但总体维持“托而不紧”的状态。
财政政策
专项债、国债等工具不断加码,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方向。
对企业端的税费减免和扶持政策持续出台,意在稳预期、稳投资。
这些组合拳的结果是:
资金成本下降、风险偏好提升;
实体经济中科技、制造业、绿色产业的利润预期改善,而这恰恰是A股中期收益最集中的领域。
2. 产业扶持:政策“灯光”所照之处,长期资金正在潜伏
当前政策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
高端制造与硬科技:半导体、工业母机、新能源车产业链升级、军工配套等。
数字经济:算力、云服务、数据要素开发应用。
绿色与能源结构调整:光伏风电的出清与龙头集中、新型储能、电网升级。
专精特新与中小企业发展:这部分就是中证2000和中小盘股的重要“蓄水池”。
股市从来不是简单的“涨跌游戏”,而是政策与资本共同押注未来产业版图的结果。
而在这一轮中,小盘股和中证系指数的表现,已经给出了很清晰的信号。
四、结构性行情:牛市不在指数,而在“中证系”和中小盘
回顾过去一两年,很多人的错觉是:
“指数也没怎么涨,这哪是什么牛市?”
但如果你看结构:
中证2000、中证500 等中小盘指数,
从阶段低点算起,不少已经走出超过50%的累计涨幅,
局部板块甚至翻倍。
2021年的赚钱效应,本质也是:
中证500、中证2000从年初一路涨到暑假,
“有锂走遍天下”、“芯若在,梦就在”,
拿对方向就是翻倍。
2024年以来的行情,与之有相似之处:
广谱上涨,但分化巨大
市场中已有四千多只个股从底部明显回升,
自“924行情”以来,约有两千多只个股阶段性翻倍。
问题是:
多数人不是买得太晚,就是被中途几次急跌洗出局;
再加上量化交易的“精准阻击”,追涨容易,拿稳很难。
主线轮动,但“中小盘+产业逻辑”一直没断
真正持续的热点仍集中在政策鼓励的方向、具备成长性的中小盘。
大盘蓝筹更多扮演“稳定器”和“权重修复”的角色。
所以,如果以“是否像2015年一样所有股都疯涨”来判断牛市,
你永远只会在最后一段“最昂贵、最拥挤”的行情里冲进去。
目前更像是牛市的中期:结构性牛市明显,但普涨式疯牛尚未到来。
五、2014年重演逻辑:先挖坑,再利用春节“返乡潮”引爆情绪
把时间往前拨回2014年:
上半年:市场反复震荡,质疑“牛市根本不存在”的声音不少;
三季度末到四季度:指数突然加速上行,牛市的“名头”才真正打出去;
真正的全民狂欢,出现在2015年上半年。
如果把当前这轮行情视作:
2024年是牛市启动的第一年;
2025年极有可能是情绪加速甚至“疯牛”的一年;
那么,按照资金与情绪传播的节奏,
在2025年春节前后完成一轮有力度的“口碑营销”式拉升,就非常符合逻辑:
春节前:返乡潮来临,
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手里握着手机,
老家的亲戚在饭桌上聊起“谁谁谁炒股赚了钱”,
情绪在短期内放大,最容易形成“追涨入场潮”。
春节后:
春节期间利好消息、政策预期集中释放,
资金再接力,强化“牛市已经确立”的共识。
要想春节能“唱高调”,
前面通常要先挖一口“足够吓人的坑”——也就是一次像样的中期调整。
这和你开车高速超车一个道理:
想加速超一长队车,
往往先会稍微减速、调整挡位、拉开距离,
然后再一脚油门冲过去。
六、未来三个月的节奏推演:11月探明中期底 → 12月蓄势震荡 → 1月可能疯狂
结合资金面、政策面和以往节奏,我对接下来3个月的大致路径判断是:
1. 11月底前后:中期底部区域逐步确认
市场可能经历最后一轮“情绪杀+技术性踩踏”,
类似之前4月初那种有力度的砸盘。
这一步的意义在于:
进一步清洗短线浮筹;
完成部分板块、个股的估值再平衡;
给春节前的拉升“腾出空间”。
如果你感觉这段时间“怎么又跌了”,
从中期视角看,这恰恰是向上之前的最后一次挖坑。
2. 12月:以蓄势震荡为主,资金换挡期
整体风格可能偏“磨人”:
指数区间震荡,
板块此起彼伏,
个股分化加剧。
主力资金会在这个阶段:
逐步增配春节后有业绩预期、政策支撑的方向,
对前期涨幅过大的品种有选择地腾挪。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
这不是最爽快的赚钱阶段,
却是决定你能不能吃到1月主升浪的布局期。
3. 1月:在节日效应与资金合力推动下,有机会走出一波“疯牛式拉升”
如果前两步基本到位,
那么1月很可能出现类似2014年底到2015年初那种节奏:
成交量明显放大,
指数加速上行,
媒体、社交平台开始密集讨论“牛市来了”。
中证500、中证2000以及具备业绩+政策双支撑的中小盘,有可能再现一拨具备“标志性”的行情。
这里要强调:
这不是说1月一定天天涨停,而是说:
从区间走势和情绪影响力看,很可能成为阶段性“高光时刻”。
七、策略建议:与其躲每一次大跌,不如抓住大趋势
很多人在这轮行情中最大的失误是——
“永远在恐惧,永远想抄底,却从来没有真正拿住主升浪。”
结合上面的节奏判断,给几条实用建议:
1. 心态上:不要幻想完美逃顶抄底,牛市赚的是“段”,不是“点”
真正能在牛市赚到大钱的人,
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
拿得住,不频繁躁动。
指数每轮急跌时,如果你总想着“先躲一躲”,
结果往往是:
跌的时候你在场,
涨的时候你不在场,
长期下来,账户只剩“高买低卖”的轨迹。
对中线投资者而言,更实用的操作是:
确定自己认可的行业和公司,
设定合理的区间:比如涨到什么位置减仓、跌到什么位置加仓,
不为每次3%–5%的波动情绪化。
2. 仓位上:利用11月可能的回踩,完成中期布局,而非被吓跑
如果你目前仓位偏低,
接下来市场若出现一轮“11月式挖坑”,
与其恐慌割肉,不如分批提高仓位。
如果你已经重仓:
重点是调结构,而不是全盘撤退;
减少对高估值、纯情绪驱动标的的暴露,
增加在中证500、中证2000代表的优质中小盘上的中线配置。
3. 标的选择:紧扣“政策+业绩”,淡化纯题材故事
更值得中线持有的方向,通常符合三点:
有清晰的政策支持(科技、自主可控、绿色、新工业化等);
业绩拐点或成长逻辑明确,而非只讲“远大梦想”;
所在指数或板块有活跃资金参与(如中证2000、中证500中具备流动性与成长性兼具的标的)。
牛市末期,什么都会涨;
牛市中段,只有“有真材实料”的公司,才经得起几轮急跌和洗牌。
写在最后
如果把这一轮行情视作一场长跑:
现在既不是鸣枪起跑的那一刻,也不是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
更像是刚跑完前半程,进入节奏最关键的中段:
有人开始喘不上气,
有人选择中途退赛,
但真正的胜负,还在后面的几公里。
从资金、政策、产业结构和历史规律来看:
牛市的故事,还没讲完;
而真正“全民记住的一幕”,很可能还在2025年前后。
接下来的3个月,
与其在每一根阴线面前摇摆,
不如认清这点——
真正拉开人与人收益差距的,从来不是对每一日行情的预测,
而是你有没有勇气,
在牛市“最磨人的中段”,坚持站在正确的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