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A股:迹象非常明示,牛市没有结束,A股很可能重演2014年行情
创始人
2025-11-23 02:01:03
0

一轮牛市,人们只会记得最后的“疯”,很少有人记得它之前往往是漫长、枯燥、甚至伴随质疑声的“慢”。

2015年的疯牛,真正的起点在2013年;

2021年大家口口声声说是牛市,但上证指数全年几乎横着走,赚钱效应主要来自中小盘和赛道股。

今天的A股,又一次站在类似的阶段:

指数不算耀眼,情绪时冷时热,但结构已经发生了关键变化。

我的核心判断是:

这轮牛市尚未结束,仍处在从“慢热”走向“发酵”的阶段,未来3个月,A股有较大概率走出类似2014年底那种“先挖坑、再拉升”的节奏,春节前后或是情绪爆点。

下面我们从资金、政策、结构和时间节奏四个维度,把这件事讲清楚。

一、情绪冰冷,往往不是牛市结束,而是主升浪的酝酿期

很多人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

“指数没涨多少,我的账户怎么反而更难做了?”

“明明新闻天天说利好,怎么盘面老是阴晴不定?”

如果只盯着指数,你确实很难判断牛熊。

从几个关键“现象”看,目前更符合“牛市中段,而非尾声”的特征:

散户参与度并不高

新开户数据温和,没有出现2015年那种开户潮。

银行存款搬家迹象有限,居民资金并未大规模杀入股市。

社交网络上“炒股一夜翻倍”的故事极少,讨论热度远未“泛滥”。

场内没有典型的“末端疯狂”特征

没有全民打新股、抢热点、连板潮泛滥的场景。

没有“闭眼买什么都涨”的普涨阶段,反而是“买错就深套”。

技术上,中长线趋势仍完好

如果我们把本轮牛市的起点设在2024年2月的2635点,中间的几轮急跌(特别是2689点后的快速拉升与回踩),每一次深调随后都创新高——

这不是熊市里的“反弹”,而更接近牛市里典型的“上升中继”。

换句话说:

市场远远没有达到“人人亢奋”的阶段,牛市的情绪顶和资金顶都还看不到。

这更像是2014年中期:质疑声不断,但筹码正在悄悄换手。

二、资金面:量化“阻击”了情绪,但没阻挡主升趋势

这两年大家对量化交易的“怨气”不小:

盘中反复冲高回落,“一有放量就被砸”。

板块轮动加快,“刚涨两天就歇菜”。

很多人因此觉得:

“量化把这轮行情做死了,根本没牛市。”

这里要分两层看:

1. 场内资金结构正在重塑

传统主动资金(公募、私募、游资)

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多轮回撤后,已经更加“精细化”。他们不太愿意去拉“全市场大普涨”,更多是压在自己熟悉的方向和公司上,更重视估值与业绩匹配

量化资金

高频、套利策略确实在强化短期波动,但本质上它们是“流动性的搬运工”,不是中长期趋势的决定者。

量化能“压”住短期情绪,却很难抵挡政策、产业、盈利周期共振时的中长期行情。

增量资金的影子

北向资金在关键节点出现阶段性回流,对市场情绪有很强的信号意义。

保险、银行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开始更多考虑“权益类资产配置”的必要性。

居民侧的资金虽然还没大规模进场,但刚性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是慢性“挤出效应”,为未来入市做铺垫。

2. 急跌与震荡,并没有破坏牛市结构

这轮从2635点以来,每一轮急跌几乎都会伴随两种现象:

恐慌盘被洗出去,但量价没有崩掉结构

放量下杀,随后缩量止跌,再现主升。

最典型的是2689点后的那一轮快速拉升——急跌过后,反而走出一段千点级别的上攻。

主力资金借机“挖坑换筹”

你可以把这种走势想象成:

大资金要拉一段“长坡厚雪”的主升浪,

在起跑前,需要先“踩一脚刹车”,把后排想搭顺风车的短线客甩下车。

量化增强了震荡,但没有改变方向;

主力利用震荡,反而在悄悄完成中期布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感慨:

“明明一大堆股翻倍了,我却总是踏空,赚不到指数的钱。”

三、政策与宏观:温和宽松+产业扶持,股市中期逻辑仍成立

牛市持续,离不开“政策+盈利”双轮驱动。

从当前宏观环境看,支撑并未消失,反而仍在加码。

1. 货币与财政:偏宽松的中期环境

货币政策

LPR维持在相对低位,仍有边际下调空间。

央行通过结构性工具支持特定领域(科技创新、绿色、专精特新等)。

社会融资虽有波动,但总体维持“托而不紧”的状态。

财政政策

专项债、国债等工具不断加码,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方向。

对企业端的税费减免和扶持政策持续出台,意在稳预期、稳投资。

这些组合拳的结果是:

资金成本下降、风险偏好提升;

实体经济中科技、制造业、绿色产业的利润预期改善,而这恰恰是A股中期收益最集中的领域。

2. 产业扶持:政策“灯光”所照之处,长期资金正在潜伏

当前政策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

高端制造与硬科技:半导体、工业母机、新能源车产业链升级、军工配套等。

数字经济:算力、云服务、数据要素开发应用。

绿色与能源结构调整:光伏风电的出清与龙头集中、新型储能、电网升级。

专精特新与中小企业发展:这部分就是中证2000和中小盘股的重要“蓄水池”。

股市从来不是简单的“涨跌游戏”,而是政策与资本共同押注未来产业版图的结果。

而在这一轮中,小盘股和中证系指数的表现,已经给出了很清晰的信号。

四、结构性行情:牛市不在指数,而在“中证系”和中小盘

回顾过去一两年,很多人的错觉是:

“指数也没怎么涨,这哪是什么牛市?”

但如果你看结构:

中证2000、中证500 等中小盘指数,

从阶段低点算起,不少已经走出超过50%的累计涨幅

局部板块甚至翻倍。

2021年的赚钱效应,本质也是:

中证500、中证2000从年初一路涨到暑假,

“有锂走遍天下”、“芯若在,梦就在”,

拿对方向就是翻倍。

2024年以来的行情,与之有相似之处:

广谱上涨,但分化巨大

市场中已有四千多只个股从底部明显回升,

自“924行情”以来,约有两千多只个股阶段性翻倍。

问题是:

多数人不是买得太晚,就是被中途几次急跌洗出局;

再加上量化交易的“精准阻击”,追涨容易,拿稳很难。

主线轮动,但“中小盘+产业逻辑”一直没断

真正持续的热点仍集中在政策鼓励的方向、具备成长性的中小盘。

大盘蓝筹更多扮演“稳定器”和“权重修复”的角色。

所以,如果以“是否像2015年一样所有股都疯涨”来判断牛市,

你永远只会在最后一段“最昂贵、最拥挤”的行情里冲进去。

目前更像是牛市的中期:结构性牛市明显,但普涨式疯牛尚未到来。

五、2014年重演逻辑:先挖坑,再利用春节“返乡潮”引爆情绪

把时间往前拨回2014年:

上半年:市场反复震荡,质疑“牛市根本不存在”的声音不少;

三季度末到四季度:指数突然加速上行,牛市的“名头”才真正打出去;

真正的全民狂欢,出现在2015年上半年。

如果把当前这轮行情视作:

2024年是牛市启动的第一年;

2025年极有可能是情绪加速甚至“疯牛”的一年

那么,按照资金与情绪传播的节奏,

2025年春节前后完成一轮有力度的“口碑营销”式拉升,就非常符合逻辑:

春节前:返乡潮来临,

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手里握着手机,

老家的亲戚在饭桌上聊起“谁谁谁炒股赚了钱”,

情绪在短期内放大,最容易形成“追涨入场潮”

春节后:

春节期间利好消息、政策预期集中释放,

资金再接力,强化“牛市已经确立”的共识。

要想春节能“唱高调”,

前面通常要先挖一口“足够吓人的坑”——也就是一次像样的中期调整。

这和你开车高速超车一个道理:

想加速超一长队车,

往往先会稍微减速、调整挡位、拉开距离,

然后再一脚油门冲过去。

六、未来三个月的节奏推演:11月探明中期底 → 12月蓄势震荡 → 1月可能疯狂

结合资金面、政策面和以往节奏,我对接下来3个月的大致路径判断是:

1. 11月底前后:中期底部区域逐步确认

市场可能经历最后一轮“情绪杀+技术性踩踏”,

类似之前4月初那种有力度的砸盘。

这一步的意义在于:

进一步清洗短线浮筹;

完成部分板块、个股的估值再平衡;

给春节前的拉升“腾出空间”。

如果你感觉这段时间“怎么又跌了”,

从中期视角看,这恰恰是向上之前的最后一次挖坑

2. 12月:以蓄势震荡为主,资金换挡期

整体风格可能偏“磨人”:

指数区间震荡,

板块此起彼伏,

个股分化加剧。

主力资金会在这个阶段:

逐步增配春节后有业绩预期、政策支撑的方向,

对前期涨幅过大的品种有选择地腾挪。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

这不是最爽快的赚钱阶段,

却是决定你能不能吃到1月主升浪的布局期

3. 1月:在节日效应与资金合力推动下,有机会走出一波“疯牛式拉升”

如果前两步基本到位,

那么1月很可能出现类似2014年底到2015年初那种节奏:

成交量明显放大,

指数加速上行,

媒体、社交平台开始密集讨论“牛市来了”。

中证500、中证2000以及具备业绩+政策双支撑的中小盘,有可能再现一拨具备“标志性”的行情。

这里要强调:

这不是说1月一定天天涨停,而是说:

从区间走势和情绪影响力看,很可能成为阶段性“高光时刻”。

七、策略建议:与其躲每一次大跌,不如抓住大趋势

很多人在这轮行情中最大的失误是——

“永远在恐惧,永远想抄底,却从来没有真正拿住主升浪。”

结合上面的节奏判断,给几条实用建议:

1. 心态上:不要幻想完美逃顶抄底,牛市赚的是“段”,不是“点”

真正能在牛市赚到大钱的人,

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

拿得住,不频繁躁动。

指数每轮急跌时,如果你总想着“先躲一躲”,

结果往往是:

跌的时候你在场,

涨的时候你不在场,

长期下来,账户只剩“高买低卖”的轨迹。

对中线投资者而言,更实用的操作是:

确定自己认可的行业和公司,

设定合理的区间:比如涨到什么位置减仓、跌到什么位置加仓,

不为每次3%–5%的波动情绪化。

2. 仓位上:利用11月可能的回踩,完成中期布局,而非被吓跑

如果你目前仓位偏低,

接下来市场若出现一轮“11月式挖坑”,

与其恐慌割肉,不如分批提高仓位

如果你已经重仓:

重点是调结构,而不是全盘撤退;

减少对高估值、纯情绪驱动标的的暴露,

增加在中证500、中证2000代表的优质中小盘上的中线配置。

3. 标的选择:紧扣“政策+业绩”,淡化纯题材故事

更值得中线持有的方向,通常符合三点:

有清晰的政策支持(科技、自主可控、绿色、新工业化等);

业绩拐点或成长逻辑明确,而非只讲“远大梦想”;

所在指数或板块有活跃资金参与(如中证2000、中证500中具备流动性与成长性兼具的标的)。

牛市末期,什么都会涨;

牛市中段,只有“有真材实料”的公司,才经得起几轮急跌和洗牌。

写在最后

如果把这一轮行情视作一场长跑:

现在既不是鸣枪起跑的那一刻,也不是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

更像是刚跑完前半程,进入节奏最关键的中段:

有人开始喘不上气,

有人选择中途退赛,

但真正的胜负,还在后面的几公里。

从资金、政策、产业结构和历史规律来看:

牛市的故事,还没讲完;

而真正“全民记住的一幕”,很可能还在2025年前后。

接下来的3个月,

与其在每一根阴线面前摇摆,

不如认清这点——

真正拉开人与人收益差距的,从来不是对每一日行情的预测,

而是你有没有勇气,

在牛市“最磨人的中段”,坚持站在正确的方向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