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缩表”,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减少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行为,这可能包括出售持有的证券或提前收回贷款等操作。然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紧缩。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央行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确保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充足,从而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目标,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的。例如,通过降低利率、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购买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以增加市场上的资金量),或者提供定向贷款支持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发展。这些措施旨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因此,“缩表”与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间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央行如何平衡其资产负债表调整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以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央行能够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同时,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央行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货币当局总资产为44.1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431亿元,规模收缩引发市场关注。多位专家认为,央行“缩表”主要由于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2025年,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取向,以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