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 36 个主要城市 GDP 数据已落地,在区域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政策的精准托举下,城市经济格局呈现出 “稳中有进、亮点频出” 的态势:头部城市持续夯实基本盘,新一线城市加速突围,甚至老牌工业城也上演了位次逆袭 —— 成都以近 9% 的增速领跑新一线,福州首次叩开万亿 GDP 大门,沈阳悄悄反超昆明。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城市战略、产业底色与政策红利的深度共振,我们不妨拆解这三座城市的增长密码。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极,成都的增长底气藏在 “科教 产业” 的双轮里。2025 年前三季度,成都 GDP 达 18226.86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新增 1492.68 亿元,8.92% 的增速在新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其战略定位自带 “智力 buff”:超 60 所高校、30 余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产业创新输送了持续动能;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集群化布局,成了增长硬支撑 —— 仅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就突破万亿,占全市 GDP 比重超 35%。成渝双城圈的跨区域协同政策更添助力,今年前三季度,川渝联合落地的产业项目就吸引了超 500 亿元投资,这种 “创新 协同” 的逻辑,让成都的增长既有速度,也有质量厚度。
海峡西岸的福州,终于在本季度迎来了 “万亿时刻”:10005.35 亿元的 GDP 总量,较 2024 年增长 527 亿元,5.56% 的增速背后是港口与数字经济的双向发力。作为东南沿海核心港口城市,福州港年吞吐量超 2 亿吨的禀赋,撑起了临港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的崛起;而数字经济的 “换道超车”,让增长更具韧性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 30%,某本土数字企业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40%,正是产业创新的缩影。加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贸易便利化政策,福州的万亿突破,既是总量的跨越,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则在本季度上演了 “逆袭戏码”:6614.25 亿元的 GDP 总量,反超昆明的 6418.94 亿元,8.89% 的增速更是远超昆明的 5.28%。这份亮眼表现,是老工业基底 “升级再造” 的成果 —— 作为新中国工业 “摇篮”,沈阳的装备制造底蕴深厚,而近年来的高端化转型成了关键: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产业前三季度产值增长 15%,本地某机器人企业的工业机器人订单量同比翻番,正是产业创新的生动案例。东北振兴政策中的制造业升级专项补贴,也为企业减负增效提供了支持,沈阳的逆袭,不止是位次变化,更是老工业城市 “换芯提质” 的鲜活样本。
从成都的创新协同,到福州的万亿跨越,再到沈阳的老工业突围,本季度的 GDP 榜单,写满了不同城市的增长逻辑 —— 或是政策赋能,或是产业升级,或是底蕴激活。这些变化,既是城市发展的注脚,也是区域经济活力的缩影。
你所在的城市前三季度经济表现如何?当地有哪些产业动向让你充满期待?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