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友人相继来访 成为福州“生态会客厅”
闽江河口湿地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0日至21日,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西贝伦举行。其间,由福州市生态环境局、长乐生态环境局和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联合报送的“滨海湿地的气候韧性之路:闽江河口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践”案例,亮相“中国角”系列边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
案例介绍中提到,这一案例打破了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的传统建设模式,通过加强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治理外来入侵物种、扩大栖息地等手段,积极打造环境友好、气候韧性强的生物围栏,为周边区域提供了有效抵御气候灾害的生态屏障。与此同时,本土物种数量和种类均有显著增加。
作为福州市国家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重要标志性成果,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来持续吸引国际目光。
11月12日,国际红树林中心2025年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第三期)开展实地教学。来自马达加斯加、布基纳法索、利比里亚、科摩罗等国际红树林中心成员国的24名学员来到闽江口湿地保护区,循着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脉络,走访了湿地公园退养还湿区、滩涂观鸟栈道、湿地保护区观测点、智慧监测中心等,每一站都收获满满。
11月6日,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旅游学院专家团队走进闽江河口湿地,开启专属探访之旅,沉浸式感受湿地的自然之美与科研魅力,对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细节、科研实践成果连连称赞。
10月28日,来自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国际友人专程走进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这里的生态环境远超预期,在城市周边能保留如此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还实现了生态与社会效益双赢,值得学习借鉴!”
实力认可源于持续治理。记者了解到,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韧性提升之路”在实践过程中,始终以法治为基础,筑牢生态保护制度屏障,以“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生态动态精准管控,以“软硬结合”的适应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增强湿地生态“抗逆水平”……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这片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湿地,成为福州亮眼的“生态会客厅”和“绿色名片”,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共生,为福州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经验。(记者 蒋雅琛 通讯员 何乐玲 施夏晖)
下一篇:技术,劳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