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伟大的突破往往始于关键的一步。”
在新能源汽车与科技产业交织的赛道上,企业的每一份成绩单都承载着战略落地的重量,也面临着市场与舆论的双重审视。
小米发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
近日,小米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小米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业务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在规模扩张与质量优化的平衡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从营收端来看,单季度营收达到1131.21亿元,同比增长22.3%,这也是集团连续4个季度稳定在千亿元以上营收规模,经营韧性可见一斑。若拉长时间线,2025年前三季度总营收已达3404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水平,全年增长目标的完成度已超过80%,为年底冲刺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润端的表现更为突出:经调整净利润113.11亿元,同比暴涨80.9%,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122.5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29.5%。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这一数据直观印证了小米盈利质量的持续提升。
图源:小米
值得关注的是业务结构的变化: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0.5%跃升至25.6%,成功成长为集团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支撑,“手机 ×AIoT× 汽车”的生态协同效应也在这一季度初步显现。
在本季度财报中,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无疑是最大亮点,这也标志着小米造车战略正式进入盈利兑现期。
具体来看,该板块单季度收入达290亿元,同比激增199.2%。其中,汽车业务贡献283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97.9%;其他创新业务收入7亿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50%。
更关键的是,这一板块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收益转正,斩获7亿元经营收益,同时毛利率提升至25.5%,较去年同期的17.1%有明显增长。。
图源:小米
不过,卢伟冰在业绩会上也明确提示了潜在风险:2026年受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汽车业务毛利率可能难以维持当前水平,盈利的持续性将面临考验。
作为集团营收的核心支柱,手机×AIoT部分在本季度占总营收比重达74.4%,整体保持稳固,但内部呈现出“IoT增长、手机承压”的分化格局。
先看智能手机业务:单季度收入459.69亿元,同比下滑3.1%,毛利率也从11.7%降至11.1%。
但即便如此,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仍实现0.5%的同比增长,达到4330万台,连续9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同时,在高端市场表现亮眼,4000-6000元价位段的市占率提升5.6个百分点,达到18.9%,其中小米17系列高端机型的占比超80%。
图源:小米
再看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单季度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6%,毛利率维持在23.9% 的稳定水平。该业务的核心亮点是生态规模的突破,截至Q3,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首次突破10.36亿台,同比增长20.2%。
作为小米的“利润奶牛”,互联网服务业务在本季度持续贡献高毛利收入,成为集团盈利的重要支撑。
经营数据显示,该板块单季度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10.8%,毛利率更是达到76.9%,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用户规模也在稳步扩大,全球月活跃用户(MAU)增至7.42亿,其中中国大陆月活跃用户1.87亿。
图源:小米
小米能在多业务板块取得突破,离不开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研发与智能制造的加码,为业务增长提供了底层动力。
在研发投入上,Q3小米研发开支达91亿元,同比增长52.1%;前三季度累计研发投入235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按照这个节奏,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超300亿元。
图源:小米
此外,在智能制造方面,小米已建成手机、汽车、智能家电三大智能工厂,形成了覆盖全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其中,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的投产将为2026年高端大家电的量产提供保障,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效率,降低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
对于小米的表现,行业机构给出了积极评价。高盛指出,小米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以及汽车供应链的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强化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摩根士丹利则更看好“智能手机+汽车+AIoT”的协同效应,认为这一模式将为小米带来长期增长潜力。
综合来看,小米汽车业务首次盈利,充分验证了“跨界造车+生态协同”模式的可行性,未来3-5年,汽车业务将成为集团最大的增长引擎;而IoT生态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互联网服务的高毛利特性,有效抵消了手机业务的短期压力;但2026年汽车业务面临毛利率下滑压力、手机业务受供应链成本上涨影响,与此同时,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家电业务的海外拓展也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两者将形成博弈。
小米深陷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对于小米的财报成绩反应平淡。
11月19日,小米股价开盘后加速下跌,跌幅一度将近6%,创下今年4月9日以来新低,截至11月19日收盘,小米股价跌4.81%,报38.82港元/股,总市值1.01万亿。
图源:百度股市通
而这,或许与小米近期面临的舆论争议密切相关,尤其是雷军前几日的连续发文,将小米汽车的舆论话题推向了高潮——
11月16日,雷军连发数条微博重申小米汽车安全设计理念。
究其原因,去年4月,雷军在访谈中提到“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番言论被指为“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不少网友质疑其忽视安全标准。
面对持续发酵的争议,雷军终于忍不住站出来反击,试图通过事实澄清误解。
第一条微博,雷军称:“这是小米SU7发布之前我发的微博,我谈对安全的理解和SU7的研发标准。”
图源:雷军微博
据介绍,小米SU7以2024版C-NCAP五星、2023版Euro NCAP五星及C-IASI 3G+为设计底线,覆盖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与隐私安全四重保护。
在车身结构上,SU7采用MI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90.1%,最高强度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达51,000N·m/deg。
电池安全方面,小米自研并自建电池包工厂,采用14层物理防护、17层高压绝缘、双大面主动冷却及165片气凝胶隔热材料,确保热失控时喷射方向远离乘员舱,实现“无明火、无热蔓延”等。
随后,雷军转发上一条内容,并补充“这些内容是2023年底和2024年初的。”
图源:雷军微博
第三条微博,雷军表示,我在谈产品定义时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矛盾吗?我谈设计时候说轮毂最难设计,这有啥问题?
图源:雷军微博
此外,在评论区,雷军多次强调安全重要性,回复网友称“安全高于一切”;面对网友“可惜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评论,雷军回应表示“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而雷军的强势发声,或许也与小米的困境有关——
今年9月,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就曾表示,小米汽车发布以后,成为全网被黑得最惨的品牌之一;
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涉事车辆为小米SU7,根据多名目击者的行车记录仪显示,一辆小米SU7超速失控,先与绿化带发生碰撞,随后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起火,尽管多名路人主动参与救援,但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救援失败,驾驶员不幸遇难。
事发后,小米汽车再度卷入舆论风波,关于车辆安全的质疑声四起。
10月16日,雷军发表演讲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但这并未让情况好转,小米汽车仍处于风波之中。对于汽车这类与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而言,公众的信任是核心竞争力,如果公众认为它 “不安全”,哪怕只是出于误解,市场也会用脚投票。
如何扭转舆论认知、重建公众信任,正是雷军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但雷军的一番操作似乎并未成功挽回市场的心,反而加剧了市场的争议。
不过,真正的安全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事实自然会给出答案,小米能否在舆论中转身,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 李新
上一篇:对标宇树的机器人公司要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