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尖兵—园丁
刘勇华的20载刑侦春秋
在连江刑侦战线,刘勇华的名字,就是“尖兵”的代名词。从警近20载,从初入警营的青涩新人,到如今执掌连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的骨干力量,2次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省扫黑除恶先进工作者、福州市优秀人民警察……一项项荣誉,见证着他“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不变初心。
刘勇华(右)在辖区内走访。(连江县委政法委供图)
新警砺剑 锋芒初露
2007年,彼时入警刚半年的刘勇华,便在社区走访中捕捉到一条线索:辖区内似乎暗藏一个盗窃销赃窝点。首次接触刑事案件线索,紧张与兴奋的情绪交织之下,这名“新兵”没有退缩,而是立即上报,主动请缨参与摸排抓捕。
怎么办好刑事案件?如何才能收集好证据?那段日子,作为新人的刘勇华翻烂了大学的专业教材,研读着老民警的办案笔记,一丝不苟地梳理着琐碎的证据。“当时每个晚上都在挑灯夜战,脑袋一沾枕头就能睡着。”刘勇华回忆道。
最终,刑侦案件圆满告破,刘勇华也迈出了刑侦工作的“万里长征第一步”。2010年8月,刘勇华调入刑侦大队,开始直面更凶险的罪案。此后15年,从重案队到技术室,从盗抢机动车侦查队到统领刑侦队伍,岗位在变,身份在变,但“破案为民”的初心始终滚烫。
匠心笃行 守护正义
破案,有没有秘诀?
“破案其实就像解数学题,理清已知条件,寻找隐藏线索,经由一步步推导,所得到的就是唯一真相。”沉淀多年,刘勇华如是形容自己的“破案心法”。
2023年,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顺利告破。然而,警方仅在现场扣押万余元现金,更多的赃款下落不明。为追回群众的血汗钱,刘勇华带领队伍,仔细整理起上万条银行流水与百余张涉案银行卡。他们逐一比对资金流向,即便是几十元的小额转账,也反复核实至凌晨。“就算卡里只剩一分钱,也绝不能放过。”
凭着这股“钻牛角尖”的劲头,刘勇华带领队伍成功追回全部被骗资金,如数返还群众。望着受害人泛红的眼眶,他露出欣慰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值了。”
连江县公安局副局长杨巍评价道:“他把破案当作技术活,更当作对正义的坚守,这份劲让他走得格外稳。”
薪火相传 哺育新苗
“当年师傅手把手教我,现在我也要把这些经验传给年轻人。办案就像走台阶,只有每一步都踩稳,才不会有遗漏。”走上领导岗位,刘勇华主动化身为警营里的“园丁”,用定制化的传帮带,滋养着刑侦事业的“新苗”。
民警李霄一直珍藏着他入警第一天的“启蒙礼”。当时,他面对一宗盗窃案材料手足无措,刘勇华坐下来,为他逐条列出工作清单——现场勘查的要点,讯问笔录的规范,一笔一划,就连案卷目录的字体与页码这样的细节都一一叮嘱到位。
此后数日,每天下班后,刘勇华还陪着他梳理证据、修改文书。“他教给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沉甸甸的责任。”李霄感慨说。如今,他已能独当一面,更开始学着刘队的样子,为新同事写下指导笔记。
这样的故事,在刑侦大队并非个例。现在,刘勇华的徒弟们已遍布各岗位,有的练出了现场勘查的“火眼金睛”,有的成了预审攻坚的专家能手,更有人接过了“传帮带”的接力棒。“刑侦是一场接力赛,只有把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社会平安的基石才会更加牢固。”刘勇华的话语,朴实而有力。
近20载春秋,刘勇华完成了从懵懂“新兵”到刑侦“尖兵”,再到警营“园丁”的蜕变。他播撒下的那颗名为“初心”的种子,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征程上,茁壮成长,绿树成荫,照亮更远的平安之路。(记者 阮冠达 通讯员 曾家勇 孙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