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11月18号,财政部在卢森堡发了40亿欧元债券。消息一出来,全球投资者疯抢,认购倍数超25倍,总认购金额超1001亿欧元。
你可能会想,咱外汇储备3万多亿美元,这40亿欧元算个啥?为啥还要跑去欧洲借钱?
咱们这不是为了借钱,是为了抢椅子。
国际金融市场上椅子就那么多,美元坐主位,欧元坐副位,中国得先搬张小板凳坐下,再慢慢换沙发。
主权债券这玩意儿,本质是国家拿信用当门票,跟全球投资者借钱,到期连本带息还上。
利率多少,直接看市场信不信你。
美国国债利率低,因为大家觉得它能还;那些经济快崩的国家,利率再高也没人敢碰,怕钱打水漂。
但中国这次不一样。
咱外汇储备够厚,40亿欧元对国家来说就是零花钱。
那为啥还专门跑去卢森堡发债?而且还是时隔5年再发欧元债,第一次选在卢森堡?
卢森堡地儿不大,但它是欧洲金融心脏。
全球第二大基金注册地,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核心节点,跟香港有点像,地方小钱多。
以前中国发债喜欢去伦敦、纽约这些传统金融中心,这次直接杀进欧洲腹地。
这信号挺明确的,不跟你美国主导的市场玩了,要在欧洲市场建自己的话语权。
关键是,这次债券有个特殊设计。到期时,投资者可以选择用人民币结算。
表面上借欧元,实际上在给人民币铺路。
先让欧洲投资者用欧元买中国债券,几年后还钱时,他们发现用人民币结算也挺好,慢慢就习惯了持有人民币资产。
懂不?这叫先熟悉中国的信用,再习惯中国的货币。顶级阳谋。
表面看,中国在“练外功”,提升在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但实际上,这是在为“练内功”铺路,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地基。
美元为啥能称霸全球?因为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储备、跨境支付各个环节都是老大。
人民币现在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才3%左右,跟美元差距太大。要国际化,必须解决“信用成本”问题。
主权债券就是答案。
通过在卢森堡发债,欧洲投资者能直观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慢慢建立信任。
等他们习惯了中国债券的运作方式,再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接受度就高很多。
你先用欧元让人家尝到甜头,等人家信你了,再把人民币推出来,水到渠成。
中国发美元债,是在美元体系里插自己的信用锚;发欧元债,是在欧元地盘埋自己的伏笔。
两边都占,两边都熟。
未来哪个国家想跟中国做生意,可以直接拿中国发的欧元债、美元债去融资,到期用人民币还。
债务关系没变,但结算货币变了,整个链条就绑在人民币上了。
你欠我一亿美元,我借你欧元,你拿欧元买中国货,赚人民币还我。
一圈转下来,美元被绕开了,人民币循环起来了。
所以这事儿根本不是简单的融资,而是一次金融领域的战略反击。
美国可以通过金融手段冻结别国资产、切断跨境支付,甚至限制投资活动。
中国现在做的,就是在美元体系里插一根楔子。通过在欧洲发债,给国际资本提供一个新的安全资产选择。
而且中国债券的利率比美债还低,但大家照样抢着买,因为更看重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成长性。
长此以往,美元的“安全资产”光环可能被撕开裂缝。等人民币资产在全球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美元的垄断地位自然会松动。
你以为债券是借钱,其实债券是话语权。
欧洲人抢着买中国债,买的是未来。我们看着国家在欧洲发债,看的是底气。
这场游戏,不在乎谁欠谁多少钱,在乎的是谁说了算。
说到底,金融自主,才是终极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