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的黔西北,一泓清泉滋养出三百年的豆香传承。作为“中国豆制品之乡”,贵州大方的豆制品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生计希望。如今,在粤黔东西部协作的助力下,当地豆制品产业告别小作坊分散经营的困境,通过现代化产业园建设,实现了从“技艺守护”到“产业振兴”的关键一跃,让百年豆香飘向更广阔的市场。
百年非遗底蕴深传统模式遇瓶颈
大方豆制品的历史可追溯至300年前,其核心产品“大方豆干”凭借独特口感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传统制作工艺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片古彝圣地,豆制品作坊曾遍布县域,寻常大豆经当地匠人之手,幻化出豆腐、豆干、豆棒、豆豉等十余种风味产品,以“口感筋道、回味悠长”成为地域特色名片。
然而,分散的小作坊布局、简陋的生产环境、缺乏统一标准的产品质量,长期制约着产业发展。“想把豆干卖到省外,但小作坊产量不稳定、质量难把控,订单来了也接不住。”当地一名作坊主曾坦言。如何让百年技艺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大方豆制品产业亟待破解的难题。
协作资金破难题产业园撑起“振兴梦”
粤黔协作的到来,为大方豆制品产业升级带来了关键机遇。2024年,依托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规划用地88亩的大方县豆制品产业园在顺德街道正式落地。该产业园以“全产业链覆盖”为核心,规划建设9栋加工厂房及配套设施,涵盖豆制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全环节,旨在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截至目前,产业园已投入粤黔协作资金1300万元,6栋厂房已完成建设,其中一栋已正式投产,其余厂房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据统计,已投产的生产线年均可生产豆制品约6000吨,预计年产值达7800万元,更直接吸纳100余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能靠手艺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刚入职产业园的脱贫户王大姐说,“建一个园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愿景已照进现实。
山海携手促共赢豆香飘远绘新篇
从传统作坊的“点点星火”,到现代园区的“集群之光”,大方豆制品产业的转型,不仅是生产模式的升级,更是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生动实践。如今,带着黔西北山水气息的大方豆制品,正搭乘协作快车,通过电商平台、线下商超等渠道,销往广东、上海、四川等十余省市,让更多人品尝到“非遗味道”。
“以豆为媒,以协作为笔,我们正绘就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图景。”大方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当地将继续依托粤黔协作资源,深化产业园研发能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豆制品新品,让“中国豆制品之乡”的招牌越擦越亮,让百年豆香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历久弥新、香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