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上天、马斯克发射GPU?中国团队直接建「太空超算」
创始人
2025-11-20 21:58:42
0

新智元报道

编辑:好困

【新智元导读】当美国把H100送进轨道试图复制「太空数字霸权」时,中国创业团队的「天算计划」正以万卡级超算中心为剑,在真空与辐射的绝境中找到一条掌握人类数字命运的新路。

2025年11月,人类科技史上出现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瞬间。

两大科技巨头几乎在同一周「进军太空」——

  • 伟达首次把H100 GPU送入了太空;

  • 谷歌宣布要在2027年发射81颗搭载TPU的卫星。

美国的AI芯片霸主,之所以将角力的战场转移到太空,目的只有一个:

让算力,不再被地面束缚。

在大洋彼岸,来自中国的中科天算却已经默默在这条道路上深耕多年。

他们在做的,不仅仅是把GPU送上天,而是计划在太空部署一个「超算中心」。

听起来像科幻?

让我们一步步拆解这场「太空竞赛」,看看已经发生了什么,以及未来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

太空竞赛白热化

科技巨头纷纷下场

2025年11月2日,SpaceX 猎鹰9号火箭(B1091)发射,将美国初创公司 Starcloud 的 首颗试验卫星送入轨道。

这颗60公斤重的小卫星搭载了英伟达H100 GPU,算力达2000TFLOPS(每秒2000万亿次运算),是国际空间站计算能力的100倍。

谷歌随后也发布「逐日者计划」(Project Suncatcher),拟于2027年发射81颗搭载TPU的卫星。

可以看到,美国的AI芯片巨头正在利用其地面技术生态,向太空迅速进军。

在这个天基算力联盟中:

  • 英伟达凭借其成熟的GPU产品生态,试图将AI芯片市场延伸至太空;

  • 谷歌通过与Starcloud合作部署特制版Gemini大模型,试图将AI应用市场延伸至太空;

  • 马斯克的星链星座则以2.3万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构建起太空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战略意图:

美国正在打造「芯片—算力—应用」的太空生态闭环,试图复制其在互联网时代的先发优势。

算力上天的战略博弈

轨道资源枯竭倒计时,中美争夺太空计算「规则」制定权。

为什么科技巨头们都如此重视天基计算?

说白了,这不是一场「科技公司间的竞争」,而是一场全球性的战略对抗。

为什么科技巨头们都在抢占先发位置?

因为有三样东西非常稀缺:

1. 轨道资源

地球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至10万颗卫星。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使用的轨道和频谱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星座申报后7年内必须发射首颗卫星,14年内要完成全部部署。

美国的「星链」申请了4.2万颗卫星的频谱,目前在轨卫星超过8000颗,已抢得先机。

星座组网就像一场激烈的抢座位游戏,晚到者可能无座可坐。

2. 标准制定权

谁制定标准,谁掌控产业链。

未来太空算力的标准,比如数据格式、算力协议、星间通信协议等,都可能成为「太空秩序的根基」。

3. 数据主权

卫星拍到的地球数据、轨道上运行的模型参数、太空云服务的隐私规范,等等,都会关系到未来国家的安全。

所有这些,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总结:

太空算力竞赛,就是21世纪的「新大航海」。

中国公司启动「天算计划」

与此同时,中国的团队也在行动。

  • 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计划建成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于2025年5月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首批12颗计算卫星,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已成功研制单节点POPS级的星载计算机,首次构建了基于国产高性能大算力芯片上天的技术体系;武汉大学牵头研制了「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采用「光学+雷达+高光谱」协同观测体系,突破星上智能处理、图像高效压缩等核心技术;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鹏城实验室合作,推出「空天·灵眸」3.0 版,这是全球首个百亿参数级空天一体基础大模型,可用于多模态遥感数据解译。

此外,中国的企业在天基计算的赛道上也开始了发力,目前有一家潜心攻关天基计算的先行者——中科天算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从事「天基计算」的团队,他们不仅人才济济,而且相关技术攻关也得到了多位遥感、计算机体系结构、芯片领域的院士和杰青的指导。

  • 公司核心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航天五院、之江实验室等优势单位;

  • CEO深度参与我国多套卫星互联网系统设计论证、标准设计,装备研制等;

  • 总工程师曾任多个卫星型号主任设计师、副总师、总师,CTO从事航天电子产品研发近20年,参与过20余颗低轨卫星研制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天算不仅具有「互联网」和「航天」两方面的基因,而且既传承着地面超算的成功经验,也继承了航天工程的严谨作风。

他们致力于突破「超算上天」、「Al for Space」核心技术,并建立了智能计算软硬件系统与应用服务生态,是国内领先的高可靠、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智能计算软硬件系统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简单而言,他们的目标不是把一张显卡送上轨道,而是「在轨建机房」,「太空云计算」——

在太空建一个超算中心,让通导遥应用全部「在轨完成」。

听起来夸张?

实际上,从AI计算刚刚起步的2019年,他们就开始了行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太空智能计算的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1. AU1000: 首台多卡嵌入式星载AI计算机

2019年开始研发,2022年成功上天这台设备,有三个关键成就:

  • 使用国产AI芯片突破32 TOPS

  • 解决星上高可靠计算

  • 支撑实时遥感分析

它所解决的,是「太空能不能稳定跑AI算力」问题

2. AU1000-3:分布式AI算力协同计算机群

2021年开始研发,2023年成功上天的这台设备,第一次让卫星之间像地面服务器一样互相协作。

它所解决的,是三机协同,让卫星组成「在轨分布式机群」

3. 研发天基大模型,上注实现在轨部署

团队24年自研了断点续传技术,并通过15圈上注,实现天基大模型在轨部署,让一个大模型真正做到:

  • 星地动态上注

  • 在轨部署与更新

  • 稳定推理与决策

模型具备图像解析、语义交互、多模态能力,形成「太空智能决策链」:

感知→分析→判定→决策→行动

构建太空超算的三大支柱

能源、算力与通信

上述过硬的研发履历,给了中科天算的研发团队信心去完成更大的挑战。

在公司成立的时候,他们就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中科天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借助于天基宽带网络的建设,「超算上天」将大大助力天基特有信息融合产生的价值属性,推动太空服务迈入「太空AI」时代,提升天基互联网的应用能力,为商业闭环提供重要支点。

他们把这一目标详细设计成「天算计划」:在太阳同步轨道部署模块化、可扩展的太空超算中心。

这一系统由能源舱、算力舱、通信舱三大模块构成,通过协同设计突破空间环境约束,实现「超算上天」的蓝图。

具体思路是:

1. 能源舱:太空超算的「绿色心脏」

  • 技术突破:采用柔性光伏阵列与模块化储能系统,总功率超100MW。光伏板以折叠发射、太空自主展开的方式部署,结合高效能源管理算法,动态调节能源分配,应对太空辐照波动。

  • 可持续性设计:借鉴地面绿电算力融合经验,利用太空太阳能实现零碳供能,显著降低对地面能源的依赖。储能装置采用高循环寿命固态电池,支持超算中心在轨道阴影区持续运行。

2. 算力舱:智能计算的「太空大脑」

  • 国产化算力集群:集成万张高性能计算卡,总算力达10 EOPS(即每秒一千亿亿次运算),支持模块化在轨组装与故障冗余替换。计算卡采用抗辐射加固设计,应对太空高能粒子环境。

  • 能效优化:创新液冷与辐射协同散热技术,解决太空真空环境高密度算力的温控难题。

3. 通信舱:天基信息网络的「神经中枢」

  • 激光织网架构:由100+台高功率激光通信器构成星间链路,总带宽10 Tbps,支持星地双向通信与星间分布式广播。

  • 多协议兼容性:适配国内主流卫星通信标准,实现与地面6G网络、深空探测器的无缝对接。

2026年,中科天算将实现首个GPU超算节点上天,「天算计划」将逐步验证能源舱在轨展开、算力舱卡群热控、通信舱激光组网等关键技术。

太空超算的生存法则

破解辐射与散热双难题

除了高昂的发射成本,太空超算中心的建设需直面两大核心技术挑战:宇宙辐射杀机真空散热困局

这是中国公司和马斯克、黄仁勋等美国巨头们所面临的共同困难。

1. 辐射防护:芯片的「隐形战场」

在太空中,高能粒子不仅会引发数据的「瞬态翻转」(单粒子效应),还会导致芯片的「永久衰变」(总剂量效应)。

对此,「天算计划」的算力舱通过国产芯片的抗辐射设计+动态模块备份+纠错算法,实现了系统级抗辐照能力。

2. 真空散热:从「风冷失效」到「流体革命」

散热是地面超算运行的关键环节。

太空环境没有空气对流,传统的风冷散热方式完全失效,散热问题成为超算上天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GPU等大算力器件的功耗极高,容易造成热量局部堆积,导致器件故障、老化甚至损坏。

以Starcloud-1中搭载的H100-PCIE为例,其芯片面积约为814 mm²,功耗以350 W计算,热流密度约43.0 W/cm²。

下表中列出了常见的太空导热方法,GPU芯片热流密度远超常规太空散热技术极限。

太空超算开启全域赋能新纪元

太空超算作为人类计算能力的太空延伸,正通过重构数据处理范式、突破能源与散热桎梏、重塑全球算力格局。

马斯克表示:「随着星舰的问世,大规模部署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的道路终于得以开辟。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唯一一条能够实现每年1太瓦(1TW)人工智能算力部署的路径。」

如中科天算这样的中国创业者们也正在沿着「随着AI上天、超算上天,天数天网天算的有机融合,将成为未来太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的目标前行。

在这场「算力殖民」与「数字主权」的博弈中,一个关键共识正在形成——太空超算的终极竞争不在于技术参数,而在于能否构建开放、安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当算力突破大气层,人类正站在数字文明的新起点。

这场太空超算竞赛的终局,或许将决定未来百年哪个国家能真正掌握「数字命运共同体」的主导权。

参考资料:

[1] Moss, S. (2025, November 3). Starcloud1 satellite reaches space, with Nvidia H100 GPU now operating in orbit. DataCenter Dynamic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atacenterdynamics.com/en/news/starcloud-1-satellite-reaches-space-with-nvidia-h100-gpu-now-operating-in-orbit/

[6] Liu Y, Han Y, Li H, et al. Computing over Space: Stat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Engineering, 2025.

秒追ASI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