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安世半导体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荷兰政府的不当举措不仅给中荷两国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更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极大影响。
现在,这一事件迎来了转机,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声明称,荷兰政府决定采取建设性措施,中止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这是否意味着这件事已经告一段落?对此,中方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荷兰中止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
九月底的时候,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这一强盗行为,瞬间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大地震”。
安世半导体虽说并非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巨头企业,然而它在全球分立器件市场却有着重要地位,其产量占到了该市场13%的份额,像宝马、大众这类知名的汽车行业巨头,都是它的客户。
然而,荷兰的行政令一出,全球汽车供应链瞬间“断链”,美国通用汽车因芯片短缺被迫关闭3条生产线,德国大众在墨西哥的工厂停工两周,日本丰田的欧洲订单交付延迟率飙升至40%。
欧盟委员会贸易官员更是直言:这是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9·11事件”。
面对荷兰政府的不当举措,中方始终以大局为重,11月13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一直秉持着对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与安全负责的态度,与荷兰方面进行多轮磋商,并且同意荷方派人来华磋商。
在中方的积极推动下,中荷双方开展了深入对话,11月18日至19日期间,两国政府部门在北京进行两轮面对面的磋商交流,磋商过程中,中方再次明确指出,当前混乱局面的根源在于荷方,并敦促荷方尽快采取实际行动。
受此影响,当地时间19日,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声明称,荷兰政府决定采取积极举措,停止对安世半导体的相关干预行为,并宣称此举是荷兰方面释放的“友好信号”。
据彭博社报道,卡雷曼斯的这一表态,实际上意味着荷兰政府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重新交还给了中方企业,这一动作对于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该事件已得到彻底解决。有知情人士透露,荷兰之所以愿意交还控制权,是因为此前暂停安世半导体CEO张学政董事职务的法院裁决目前依然有效。
此外,卡雷曼斯虽宣布停止干预,但这并不等同于所有干预措施已被彻底撤销。未来,荷兰政府仍保留重启这些措施的可能性。
但这场闹剧已经给荷兰带来了深刻教训,任何国家的“安全化”冲动,最终都会被市场规律反杀。
美国或将推迟半导体关税?
面对荷兰的后退一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对荷方主动暂停行政令表示欢迎,并声称这是向妥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不难看出,荷兰的干预正是小国卷入大国博弈的缩影。就在干预安世半导体的前一天,美国对闻泰科技追加出口管制,而荷兰立刻跟进,这种看美国脸色行事的姿态,让荷兰吃了不小的苦头。
就在荷兰经济大臣宣布消息的同一天,美国一名官员告诉路透社,特朗普可能将推迟一项关于半导体100%的关税。
今年8月,特朗普曾放出狠话,要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仅对在美国本土生产的企业予以豁免,到了9月,他又进一步把关税的征收范围拓展到了专利药品领域,不过对于半导体,他到底没敢付诸行动。
对此,美国政府内部分歧严重,商务部警告这一举措将推高通胀,财务部也担忧这将重燃贸易战。
此次有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特朗普在半导体关税问题上正采取更为审慎的姿态,试图避免因此触怒中国,进而对关键稀土矿物的供应流通造成干扰。
而美国的犹豫,也源于产业现实的制约,美国按导体企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2024年,其进口半导体中62%来自中国,其中30%为关键设备组件,如果要加征关税,美国电子产品价格或将上涨15%-20%。
更关键的是,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而半导体制造需要大量镓、锗等元素,这种资源上的依赖,也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不管是荷兰的干预还是美国的关税威胁,本质上都是试图利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这也说明,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注定会失败,在芯片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真正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