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20年前,中国大豆产业差点垮掉,85%加工产能被外资攥着,全行业亏了80多亿,近千家油商倒闭。
国际粮商手握定价权,差点左右我们餐桌价格,这场没硝烟的战争,我们是怎么从被动挨打,把定价权抢回来的?
外资布下的大豆陷阱
2003年夏天,国内大豆价格稳定在每吨2300元,表面风平浪静,实则一场针对中国的资本围猎已经悄悄启动。
这时候距离中国加入WTO刚满两年,大豆市场的关税壁垒和进口配额限制正在逐步取消,就像自家菜园子敞开了大门,而国际ABCD四大粮商早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一切的导火索,源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一波波折,当时美方突然对中国纺织业设限,为了缓和局势,中国决定派采购团去美国买大豆和棉花。
可谁也没料到,这个消息被直接登报公开,一下给了国际资本可乘之机。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里,中国要采购150万吨大豆的消息很快传开,紧接着美国农业部就发了公告,说受天气和虫灾影响,大豆产量要创近20年最低。
一边是需求突然增加,一边是供给宣称告急,再加上华尔街资本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大豆价格直接像坐了火箭,从2003年8月的2300元/吨,短短半年就涨到4400元/吨,几乎翻了一倍。
国内那些靠进口大豆过日子的加工厂彻底慌了,生怕断了原料生产线,只能组团去美国高位接盘,以4400元/吨的天价,一下买了800万吨大豆。
可就在交易完成还不到一个月,剧情突然反转,美国农业部改口说大豆要增产,还大幅调高了大豆库存数据,华尔街资本趁机反手做空,大豆价格应声暴跌。
这波先涨后跌的操作,直接把国内企业推进了深渊:高额成本消化不掉,银行贷款也还不上,全行业亏损超过80亿元,国产大豆的收购价也跟着大幅下跌。
更狠的是,四大粮商这时候露出了真面目,他们以企业违约为理由,索要天价赔偿,同时还封杀了这些企业的进货渠道,最后导致近千家国内油商破产。
而这些国际粮商又摇身一变,装作救星的样子,提出要入股或者收购这些破产企业。
2005年7月,邦吉公司控股山东三维,同年11月,嘉吉公司在东莞、南通新建了工厂,来宝集团收购了重庆涪陵、山东龙口的两家压榨企业,到2006年12月,丰益国际收购了嘉里粮油和益海集团的股份。
截至2006年,国内90多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有64家被外资收入囊中,85%的加工产能和80%的进口大豆货源都被外资掌控,中国大豆加工业彻底沦为了外资殖民地。
三招建起大豆安全屏障
面对产业沦陷的困境,中国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启动了一场跨度十余年的翻盘计划,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反击,而是步步为营的布局,核心主要围绕全球找货源、本土练内功、全链掌主动权三个方向展开。
全球供应网的搭建,是破局的第一步,2010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巴西联邦政府签署协议,注资超过200亿美元,专门用于巴西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笔资金重点投向了铁路和港口改造,相当于为巴西大豆打通了快速出海通道。
这一布局很快就见效了,2017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50%,到2024年已经飙升至73.3%,进口量达到7700万吨,美国彻底失去了在中国大豆市场的主导地位。
不光盯着巴西,中国的全球供应网还在持续扩容,向北,我们与俄罗斯合作打造了滨海二号走廊,远东的大豆能直接运抵国内。
向东,开通了温哥华港到连云港的直航线,运输周期缩短了3至5天,向南,整合了阿根廷、巴拉圭的大豆资源,通过巴西港口中转入境。
一个以南美为核心、辐射全球的大豆供应体系正式成型,中国再也不用只盯着美国一家买豆,从根本上破解了货源被卡脖子的风险。
本土产业的升级,是翻盘的核心底气,2008年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促进大豆加工健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大豆产业升级划定了清晰蓝图。
随后一系列配套政策陆续落地,黑龙江北部专门种植高蛋白食用豆,满足国内豆制品需求。
松辽平原打造规模化、机械化的榨油基地,提升加工效率,内蒙古东部实行玉米、大豆轮作,既恢复了土壤肥力,又保证了种植面积。
在不挤占水稻、小麦等主粮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大豆播种面积从1.2亿亩稳定提升至1.4亿亩以上。
到2024年,国产大豆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高蛋白大豆占比超过60%,国内80%以上的食用大豆需求实现了自给自足。
全产业链的掌控,让主动权彻底回归,2006年起,中粮集团启动粮油产业链重构,2007年重组油脂业务,整合了华北和华南的榨油基地。
2010年又将金鼎油、福临门纳入麾下,形成了种植、压榨、销售的完整闭环,2014年收购了荷兰Nidera和香港来宝农产品的控股权,获得了全球采购能力。
而中储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在2008年全球粮价危机中展现了硬核实力。
当时欧美将大量粮食用于生物能源生产,美国34%的玉米被制成乙醇,欧盟60%的油菜籽用于生物柴油,这直接导致全球粮食库存从1999年的115天消费量骤降至54天,粮价疯涨引发了37个国家的骚乱。
四大粮商趁机垄断市场,上游压低收购价,中游控制仓储物流,下游抬高售价,同时还在期货市场疯狂炒作。
危急时刻,中储粮果断出手,从2008年2月起持续抛储储备粮,四大粮商买多少就放多少,全年抛储小麦、玉米等超过4000万吨。
而且售价都比市场价低5%至10%,仅7月23日一天就安排了71.05万吨临时储存稻谷竞价销售。
与此同时,国家公开释放关键信息,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0570亿斤,创历史新高,产大于需270亿斤,再加上1.5亿吨储备粮,占全球储备量的30%,足够14亿人食用9至12个月。
这一系列组合拳彻底击碎了外资的垄断企图,四大粮商被迫清仓离场,全球粮价也逐步回归正常。
20年博弈的终极胜利
20年时间里,中国大豆产业完成了从被卡脖子到掌控全局的惊天逆转,而定价权的回归,正是这场胜利的核心标志。
曾经,全球大豆价格都要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脸色,美元说了算,如今,大连商品交易所异军突起,推动大豆衍生品交易采用人民币计价,已占据全球近三成交易量,中国终于在大豆定价上有了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中国大豆贸易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凭借全球多元化的供应网,我们可以自主选择采购来源,哪家性价比高就买哪家。
依托2000万吨的本土产能,我们不再依赖进口大豆填补缺口,通过中储粮、中粮等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利润都留在了国内,不再被外资层层盘剥。
这种主动权的回归,让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拥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也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如今,我们逛超市时不用再担心食用油价格被外资随意操控,吃豆腐时不用再顾虑原料被卡脖子,这背后是国家对产业的精准扶持,是企业对产业链的深耕细作,更是无数农民的辛勤付出。
这场大豆战争的胜利,不仅守护了14亿人的餐桌安全,更给所有关键产业敲响了警钟,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主动权,永远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是底线,更是底气,这一点,容不得半点马虎。
信息来源:
中美大豆战争(2004年)--活力百科
【深度报告--70周年】中粮七十年 敢为天下先--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