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11月20日讯(记者 傅亦静 通讯员 廖纲枝/文 林双伟/摄)17日,在“2025中国—东盟周”开幕式上,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跨境业务正式开通。18日,福清创投集团通过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成功向印尼哇哈拿有限公司(PT Wahana Lestari Investama)采购南美白对虾1285吨,交易金额为4557万元,标志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跨境交易首单成功落地,展现了中国—东盟区域海产贸易的强劲活力与广阔前景。
东盟周嘉宾参访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
冻澳洲鲐、印度洋鱿鱼、南美白对虾……在海交所电子交易平台,实时显示着正在挂单交易的海产品品类和挂牌价格。“跨境交易就像网购一样方便,入驻平台后,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买卖需求,在线下单支付,我们作为第三方全程暂管货物和货款,待货物交收确认后,即可放款完成交易。”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负责人介绍道。
“中国是印尼海产品重要的进出口市场,此次跨境交易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机遇,接下来,我们计划将更多印尼优质的海产品通过东盟海交所推向中国市场。”印尼哇哈拿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东盟周嘉宾参访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并了解线上交易平台实时数据。
据了解,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注册在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唯一一家涉外海产品交易所,也是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之一。交易所目前已入驻224家中国、东盟的海产行业龙头企业,交易覆盖饲料、大黄鱼、鲍鱼、鱿鱼、对虾等海产品。海交所创新采用“线上交易、线下交收、人民币结算”模式,通过提供交易、结算、融资、仓储、物流、通关及检验检疫等一站式服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今年3月,海交所完成股权重组,依托左海集团国资优势,海交所联动福州(连江)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中印尼“两国双园”、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马尾精工产业园区等现有海产品产业园区,在远洋捕捞、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低温仓储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链体系,截至目前已实现交易额2.6亿元。
“此次跨境业务的开通是海交所积极响应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化的重要举措。”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交所将重点完善跨境交易、结算通道,在品类规划上立足福建省特色海产品,精准把握国际市场动态与消费者需求变化,同时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紧密协作,打破传统海产贸易壁垒,搭建更便捷的双边贸易桥梁,助力福州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中国—东盟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