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丫俊(好美),五虎山下逢乇(什么)都有;昙石文脉长,线面飘香暖心房……”日前,福州闽侯五虎山下的短视频拍摄现场,一位外国青年手持话筒字正腔圆地演唱着福州话原创歌曲《闽侯嗻俊》。身旁本土文化达人三婶婆头戴“三条簪”、身穿传统服饰,踏着喜娘喝彩的经典舞步默契配合。这段中西合璧的表演,在抖音平台引发数十万次播放,评论区里“外国朋友把福州话说得这么地道”“非常丫霸”等留言刷屏。
这位外国青年,正是抖音“胡安说福州话”账号博主——西班牙裔美国人胡安(Juan)。199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的他,是一位会说英、西、中、日等10种语言的“语言达人”。他还精通福州话,从两年前初学福州话的举步维艰,到如今能流利地用福州话拍摄短视频、演唱歌曲,两年间吸引数百万人观看。他在中外文化间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挑战“中国最难方言”
胡安与福州的缘分,始于美国纽约华人社区的烟火气。“纽约有两三个唐人街都讲福州话,街头巷尾都是‘食未(吃了吗)’‘去哪’的福州话,比普通话还耳熟。”胡安告诉记者,“我的很多华人朋友都是福州籍。”日常交往中,这种带着独特韵律的方言便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2023年,已经从事对外英语教育工作6年的胡安偶然得知,福州话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元素,有“汉语活化石”之称。“当时就想挑战一下这种被称为‘中国最难方言’的语言,更想探寻背后的文化根脉。”带着这份好奇与热忱,胡安开始学习福州话。
然而,学习之路布满荆棘。胡安很快发现,学习福州话远比想象中困难。数字化教材的匮乏是第一道难关,他翻遍网络只找到一套10本的儿童读物,内容多是童谣,实用性很低。更棘手的是,在纽约的福州年轻人大多不会使用福州话的传统表达,许多词汇是从普通话直译而来,难以传递方言本真的文化内涵。“我曾问朋友‘你好’的福州话怎么说,得到的答案多是‘女吼’的音译,直到请教年纪大的才知道,对应的正字是古汉语中的‘汝’。”胡安说,这种“有音无字、有词无典”的困境,让他深深体会到保护方言的紧迫性。
面对困境,胡安没有退缩,而是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沉浸式实践”学习模式。初学第二天,他便带着笔记本钻进纽约的福州餐馆,用刚学会的“拌面”“扁肉”等方言点餐,缠着老板教他发音技巧;为寻找稳定的练习伙伴,他租房时特意选择福州籍房东,电话咨询时第一句就问:“能否教我福州话?”他还到唐人街听福州人聊天,有时也会主动上前攀谈,不放过任何练习的机会。
与此同时,胡安化身“研究型学习者”,发挥自身教育工作者的优势,系统性梳理福州话知识。他将福州话的7个声调标注成简谱辅助记忆,把英文教材翻译成福州话,精心制作了包含500多个常用词的“福州话—英语—普通话”对照手册和几十份福州话课件。“没有现成的教材,我就自己编。”这些课件里,既有“早饭叫‘早’”“吃早叫‘卸甲’”的基础词汇,也有“拌面扁肉”“鱼丸燕皮”等生活化表达,更包含对“箸(筷子)”等词汇古汉语渊源的追溯。福州语歌曲协会主席赖董芳由衷赞叹:“没想到一个外国人能把福州话说得如此地道,还能讲清背后的文化道理,这份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胡安在录音棚录制歌曲《胡安来到福州城》。
抖音破圈感受温暖
一年多的深耕细作,让胡安的福州话达到了精通的水平。2024年,“胡安说福州话”抖音账号正式上线,“张胡安说福州话”系列视频引发轰动,播放量突破300万。“大家第一次看到有人用国际音标标注福州话,还讲解古汉语渊源,觉得很新鲜。”胡安说,没想到这份源于个人热爱的研究成果会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
粉丝们的反馈更让他坚定了传播福州话的决心。纽约侨胞林女士留言说:“跟着视频教孩子说福州话,老人特别开心。”北京网友张先生分享道:“娶了福州媳妇,靠你的教程终于能和岳父母顺畅聊天了。”一个“00后”网友坦言:“从小听长辈说却没学,现在跟着你的视频重拾了家乡话。”……来自不同群体的认可,让胡安深刻意识到,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维系情感、传承文化的精神纽带。
胡安深知,只靠“保真”不够,更要“创新”才能吸引年轻人。为此,他构建了“教学+文化+互动”的独特内容体系,让福州话从“老古董”变成了“新潮流”。视频里,他从不局限于“食未”“好食”等日常用语,而是延伸讲解词汇的文化解读。文旅探访系列中,他带着镜头走进福州三坊七巷、闽越水镇,用福州话介绍马鞍墙、花窗的建筑特色,解读“菠菠粿”与清明习俗的关联、“鱼丸”与团圆的联系。在合拍作品里,他与三婶婆演绎喜娘喝彩礼仪,和赖董芳合唱方言歌曲,洋面孔与本土民俗的碰撞充满新意,其中“喜娘喝彩礼仪教学”视频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文化解读系列中,他用外国人的独特视角,剖析福州话里的古汉语遗存、民俗文化内涵,让观众在学习方言的同时,读懂福州的历史底蕴。
在视频传播过程中,胡安也收获了许多温暖与乐趣。最让他忍俊不禁的是,粉丝们最常问的两个问题是:“老婆是不是福州人?”“愿不愿意做福州女婿?”他幽默回答:“答案取决于对方的目标家庭人数,我主张子孙满堂。”评论区里有网友留言:“真不敢相信你的福州话比我一个活了34年的福州人说得还溜!”“兄弟,就冲汝这口福州话,来福州一定找我!我带汝去呷(吃)捞化、锅边糊,酒管够!”这些可爱的认可,让胡安真切感受到福州人的热情直率,也让他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结愈发紧密。
胡安在福州三坊七巷拍摄短视频。
让更多人“看见”福州
今年10月,胡安受邀参加第二届“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峡情”两岸原创音乐网络征集评选活动暨“我把家乡唱给你听·海丝情”优秀华文歌曲网络征集大赛颁奖典礼,他与赖董芳等人合作拍摄了短视频《闽侯嗻俊》。
这次福州之行让他与这座城市结下了浓厚情缘。为了精准介绍昙石山文化、五虎山风光、线面制作技艺等,他提前三天深入采风。在昙石山遗址,他蹲在考古展柜前仔细记录“贝丘文化”与先民“靠海而生”的关联,探寻福州人的文化根脉;在线面作坊,他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挂面”技艺,体会“线面寓意长长久久”的民俗内涵;在琅岐岛,他跟着渔民体验拉大网捕鱼,听老人用福州话讲述“讨海”的故事,感受海洋文化的厚重。
更让他动容的是中秋博饼活动。当学会“状元插金花”的方言祝词,看着大家围坐一堂其乐融融的情景时,他突然明白:“纽约的福州餐馆能吃到鱼丸、线面,但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读懂这些美食里藏着的‘团团圆圆’‘长长久久’的美好祝福。”
第三次来福州的胡安已将这座城市视作“第二故乡”。他坦言,吸引自己的不仅是方言的独特魅力,更有福州人的精神特质和城市的文化底蕴。“福州文化底蕴深厚,人们重视传统习俗,知道每个传统节日该做什么,团圆、扫墓、烧香,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着迷。”
如今,胡安有了更长远的计划——在福州定居,甚至成立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我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在纽约也做过导游,想让更多外国人了解福州、走进福州。”他觉得,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多停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却不知道福州这样的城市里藏着许多地道的中国文化。“这里有千年古镇、非遗技艺,还有热情友善的人,这些都值得被看见。”
胡安计划先用抖音等社交平台继续分享福州的文化、美食、美景,用福州话和英语双语介绍,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福州。等时机成熟,就推出“福州文化旅游”项目,带外国人逛三坊七巷、品福州菜、体验喜娘喝彩、感受闽剧魅力。同时,他还计划系统整理福州话的“正字”,编写一套更实用、更系统的教材,“让想学福州话的人,不用像我一样‘走弯路’,让这个‘汉语活化石’更好地传承下去”。
“福州很适合老外生活。在这里,我觉得很安心、很踏实、很舒适!”在三坊七巷的大榕树下,胡安用福州话说,“福州,我很喜欢!”(记者 倪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