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润苗·育林·见未来”杭州润苗基金启动仪式在东部软件园举行。杭州润苗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设置长达20年的存续期限。基金不以单一项目或年度表现作为绩效考核唯一依据,切实鼓励团队“敢于投早、愿意陪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谭镕)11月18日,“润苗·育林·见未来”杭州润苗基金启动仪式在东部软件园举行。杭州润苗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设置长达20年的存续期限。基金不以单一项目或年度表现作为绩效考核唯一依据,切实鼓励团队“敢于投早、愿意陪跑”。
该基金瞄准科技型初创企业在成果转化与市场切入阶段普遍面临的“死亡谷”问题,以及社会资本在“最初一公里”常常失灵的现实困境,专注提供早期直接投资乃至“第一笔投资”。
超“长期”超“耐心”
基金管理单位杭州资本相关负责人公开介绍,“润苗基金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市场在早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失灵’问题。我们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人才、投硬科技’,不做第一大股东,甘做初创企业最初的战略伙伴。”
据介绍,基金投资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企业设立不超过5年、人员规模不超过100人或估值在1亿元以内、产业方向契合杭州“296X”产业体系、“5+5+X”产业领域。尤为关键的是,其投资对象必须是处于技术研发或产品雏形阶段、开放融资在A轮之前的早期项目。单笔投资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且不控股,以“参股不控盘”的方式陪伴企业成长。
在决策机制上,润苗基金也有重要的制度创新。根据《杭州润苗基金管理办法》,基金设立7人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其中外部聘请的产业、技术、投资等多领域专家委员为4名,基金管理及执行主体委派的内部委员为3名,通过“外部专家+内部骨干”的协同决策,有效规避“内部决策惯性”,真正实现“专家把关、科学决策”。
会上正式公布了首批外部专家投决委员名单,聘任的15名专家委员涵盖顶尖科学家与产业领袖,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房建成,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宗年,西湖大学副校长、工学院院长仇旻等。
AI助阵,资本赋能
项目来源方面,除各部门、高校、院所、孵化器等推荐外,“杭创E站”平台上“杭创分”较高的项目、各类大赛优胜团队,乃至社会自荐项目,均可进入基金视野,构建起“多路汇聚、优中选优”的项目发现机制。
活动现场,基金运营单位杭州市科创集团与西湖大学、良渚实验室、国科大杭高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多家机构签署“苗圃工程”协议,共同搭建“源头创新-概念验证-产业落地”培育桥梁。活动现场,润苗基金“雷达大模型”正式亮相。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实现从“人找项目”到“智选项目”的转变,为早期项目筛选装上“AI+”引擎。
在投资接力方面,基金将强化与“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及社会投资机构的协同,构建“润苗基金、科创基金、创新基金、并购基金等基金矩阵接力投资”机制,旨在为获得“第一笔投资”的企业铺平后续融资道路,形成良性发展梯队。
在债权服务方面,推出的“润苗担”专项担保产品及“润苗基金投资企业金融支持计划”,联合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与人保财险等保险机构,构建多方联动的综合金融一体化服务生态,为企业提供更加适配的融资环境。
同时,润苗基金将依托“杭创营”“百舸计划”等服务品牌,为被投企业提供“找转化、找资金、找载体、找人才、找协同”的全方位赋能。杭州市科创集团将主动对接属地政府与各级部门,推动政策、空间与产业资源向企业精准集聚。
根据不久前杭州出台的《关于实施“润苗计划”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杭州将实施“选苗育优”“扶苗培土”“蹲苗提能”“壮苗促长”“护苗陪跑”5项行动、20条重点政策举措,逐步构建科技型初创企业“铺天盖地”、科技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金字塔”形企业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