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月17号,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将在北京举行,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将与德方牵头人克林拜尔共同主持对话。然而就在对话开始之前,身为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克林拜尔主动对中国发难。据美媒彭博社发布的消息,在11月13号召开的欧盟财长会议上,法国和德国推动了一项加快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进口包裹征税决议。
欧盟委员会负责经贸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表示,此举将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即欧洲将认真对待“公平竞争”,并致力于维护企业利益。身为决议推动者之一的克林拜尔则更加嚣张,竟大言不惭称“不要中国垃圾”,并叫嚣“需要尽快保护我们自己的市场”。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欧盟决心最早在2026年结束对价值150欧元以下的小包裹免税政策,欧盟27国也将在今年12月再次召开会议,就固定海关费用等细节问题举行磋商。表面上看,欧盟的这项新决议字字不提“中国”,但实际上是处处指向“中国”。根据英媒《金融时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欧盟新规所能影响到的小包裹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中国。
这源于中国电商平台近些年在欧洲市场的强势崛起。光是在2024年,就有46亿件小包裹进入欧盟,这里面高达91%的包裹都是从中国发出。可以说,欧盟这次对中国电商包裹下的毒手,是对本土电商平台乃至于本土制造业毫无还手之力的无能狂怒。然而,这种靠拉高关税门槛的方式所构建起来的“护城河”,真的能够起到保护欧洲本土产业的效果吗?其实美国早就对此给出了答案。今年4月份,特朗普政府宣布从5月2号开始,终止对来自中国内地以及香港特区的,价值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
然而该规定实施不到一个月,特朗普政府就大幅度下调了针对中国小额包裹施加的关税,将税率从最开始的120%直接下调至54%。而迫使特朗普政府让步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该规定将严重损害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全球通行规则,对小额包裹免税所带来的意义,本身就包括了扶持中小微企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一个消费选项,同时还能为海关检验分类降低成本。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将导致美国消费者多承担至少110亿美元的成本。
因此,欧盟想要在小额包裹上做文章,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的反制,而是欧洲消费者会不会接受。毕竟,如今欧盟的经济状况比起美国还要糟糕。以这次跳的最欢实的德国为例,被誉为欧洲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德国,已经在2023、2024年连续负增长,并且在今年上半年破产了11900家企业,德国工业产值因此收缩了4.3%。
不仅如此,由于能源政策失误,德国无论是居民用电还是工业用电成本都已经翻倍。这意味着,德国想靠对中国小额包裹收税的方式,保护本土制造业以及本土电商的想法已经难以实现。唯一的结果,就是让德国乃至于欧洲消费者的开支成本进一步拉高。但是对于德国而言这或许还不是最糟糕的。凭借中国全产业链的威力,即便欧盟真的对中国小额包裹开征关税。加了关税之后的价格很可能还是会比“欧洲制造”便宜。
更不用说中国卖家绝无可能将这笔关税吞下,最终支付这笔钱仍旧是欧洲消费者。可以肯定的是,鲁莽的欧盟将为自己错误的对华认知付出更大代价,而作为始作俑者之一的德国,也将因此掉落至二流行列。
上一篇:世盟股份的上市计划落地了吗?
下一篇:持续下挫!刚刚,暴跌10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