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梓旭
图片来源 · 烤匠官微
在蛰伏川渝十余年后,烤匠的全国化扩张,在今年按下了“加速键”。
据赢商网获悉,继成功在北京市场站稳脚跟后,烤匠已启动上海和西安双城布局,尤其是首进上海,这一动作备受行业瞩目。
在当下整个餐饮行业普遍收缩的背景下,烤匠为何敢于加速?其在北京市场已被验证的“万元坪效”模型,能否在竞争更激烈的上海市场成功复制?
01. 日排千桌,
烤匠为何如此火爆?
烤匠敢于加速扩张的底气,来自其在北京市场已稳定运营一年多的优异“成绩单”。
随着第四家店(华熙Live·五棵松店)开业一个多月,其在北京的火爆势头丝毫未减,持续霸占着各大美食榜单。
据烤匠相关负责人向赢商网透露,在北京市场,即使连续开店,各门店的经营状况依然保持高位,月坪效基本都能达到1.2万元左右,高峰期平均翻台率也稳定在10轮以上。
这意味着一张台在营业时间内要接待超过十批不同的消费者,门店几乎从开门到打烊都座无虚席。
有业内人士向赢商网分析,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大部分餐饮品牌的月坪效能达到4000-6000元已属优秀,而烤匠的月坪效数据无疑触及了行业天花板。
不过,排队仅是表象,高效的运营能力才是烤匠能承接得住如此热度的关键。烤匠创始人冷艳君将门店视为“最小作战单元”,其高效运转的背后,是一套精细化的运营体系支撑。
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持续打磨,加上创始人亲赴一线数月、每晚复盘至凌晨的投入,才保证了在高客流压力下,门店服务品质的稳定输出。
但无论是火爆的人气还是高效的运营,其根本支撑点仍在于产品力。烤匠在产品上建立的差异化竞争壁垒,核心可以概括为“守正”与“出新”。
守正是对经典麻辣烤鱼的深耕。据了解,烤匠团队曾深入川渝多地追根溯源,最终选择了市场接受度最高、最能穿越周期的麻辣味作为主攻方向。
通过3种辣椒与3种花椒的黄金配比,赋予了烤鱼丰富的味觉层次感,而作为烤鱼“灵魂伴侣”的手工黑豆花,也经过近一年打磨,坚持传统现磨,以确保最佳口感。
而在守正的基础上,出新则体现在对消费体验的持续迭代。烤匠首创了更利于均匀受热的圆形烤鱼盘,并推出了只送不卖的花椒冰淇淋等创意甜品,提升了用餐的趣味性。
更重要的是,烤匠洞察到年轻人不断变化的消费场景,围绕生日派对、夜宵社交等需求,不断调整和丰富产品组合,让吃烤鱼这件事,从单纯的满足口腹之欲,升级为一种充满仪式感和社交属性的体验。
人气可以复制,但硬实力无法抄袭。正是这种在产品、运营、体验等多个维度下的苦功与深耕,构建了烤匠真正的护城河,让它得以将一时的流量,沉淀为品牌的长期资产。
02.
上海、西安双城并进
回溯其扩张路径,烤匠的打法清晰而稳健。
先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将川渝市场打造成稳固的根据地。尤其在大本营成都,烤匠采用了网格化的密集布局,从辐射太古里、IFS等顶级商圈的核心位置,到各个区域级的核心购物中心,再用街边店补位,几乎将整座城市“吃透”。
而在重庆市场,烤匠则采用了重点布局的策略。以其入驻的重庆龙湖时代天街为例,据赢在选址数据显示,该项目日均客流近10万人次,其中19-29岁的年轻客群占比高达60%,与烤匠的目标客群高度吻合。这种精准的选址策略,为其在当地带来了极高的市场渗透率。
而这种深度渗透最直观的体现,便是那句已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口号——“不吃火锅就吃烤匠”。这种品牌心智的占领并非空谈,而已演化为真实的文化现象。
据了解,在张惠妹等明星的成都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上,当问及本地美食时,常会引发现场数万粉丝齐声高喊“烤匠”的场面。
当一句品牌口号能从商业宣传,变为粉丝向偶像“安利”家乡美食的文化符号时,其背后积蓄的品牌势能便已不言而喻。
带着这份底气与势能,烤匠走出川渝的第一站便直指北京。其在北京的布局,复刻了在川渝已被验证的成功模型。
以引爆全城的首店朝阳合生汇为例,赢在选址数据显示,该项目日均客流高达14.6万人次,19-29岁的客群占比超过54%,这为其火爆提供了丰沃的客流土壤。
从朝阳合生汇,到朝阳大悦城、西直门凯德MALL,再到已开业一个多月的华熙Live·五棵松,烤匠在北京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了这些客流巨大、客群年轻的潮流商业体之上。
这一系列精准落子,既验证了烤匠选址模型的可行性,也为即将启动的全国化扩张积累了宝贵经验。据烤匠方面透露,品牌此次将同步布局上海与西安,这一双城并进的策略颇具深意。
上海是公认的中国商业“顶级试炼场”,品牌竞争尤为激烈;而西安首店则已锁定小寨赛格国际购物中心,作为全国顶流的标杆商业体,其高势能的西北核心市场地位不言而喻。
同时布局这两个顶级市场,正体现出烤匠对其商业模型可复制性的强大自信。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烤匠选址的核心逻辑,依然是品牌调性与客群画像的双重匹配。同时,粉丝的呼声亦是重要参考。
赢商网注意到,自烤匠官宣以来,社交平台上关于上海首店的讨论热度极高,其中对五角场、人民广场、静安寺、淮海路、徐家汇等区域的呼声尤为集中。
不难发现,这些被粉丝热议的地点,均为兼具潮流属性与超高客流的标杆商圈。基于此,赢商网推测,烤匠在上海的首店极有可能复刻其在北京“开门红”的打法。
烤匠的03. 「引力场引力场」效应
烤匠的核心客群,是追求潮流、热衷社交的18-29岁年轻群体。这一清晰的用户画像,使其天然成为上海购物中心“活水”的绝佳补充。
这份对年轻客群的超强引力,在品牌官宣进驻上海后,得到了戏剧性的印证。一场关于首店选址的线上投票,迅速演变为全城年轻人的热门话题。
据了解,该投票引发了超过4万人的参与,尤其演变为一场以上海高校为核心的“拉票”热潮。以复旦大学(五角场)和交通大学(徐家汇)的学生为主力,双方在校园群、小红书等渠道自发“应援”,甚至引得同济等高校纷纷加入。
这场落店位置之争的火爆程度,直观地展现了烤匠在当下年轻消费群体中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而这种强大的号召力,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是烤匠对年轻消费场景的持续深耕。为了牢牢抓住这部分客群,烤匠在生日派对、夜宵社交等场景营造上下足了功夫,将一顿饭升级为值得在社交媒体分享的高光时刻。
同时,烤匠的夜宵基因,恰好与上海当下大力发展的夜经济不谋而合。据CBNData报告显示,特色餐饮是夜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其晚8点后的消费额可占门店全日流水的35%以上。烤匠通过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宵产品线,能有效帮助商场延长坪效时长,提升夜间活力。
对于上海的购物中心而言,引进烤匠,所获得的远不止是租金收入。作为“首店经济”的典型代表,其入驻本身就是话题引爆点。据赢商大数据分析,一个高人气餐饮首店,能为商场带来15%以上的客流增量。
据赢商网观察,这一效应在北京烤匠门店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等位的数小时里,大量顾客会在商场内的其他零售、娱乐业态进行消费,从而实现了“一人等位,全家消费”的引流效果,带动了整个场域的销售增长。
更重要的是,烤匠就如同一个持续运转的“年轻力引擎”,通过首店效应、场景营造和夜经济的拉动,为商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最宝贵的年轻客流和潮流活力。
烤匠方面将此总结为一种“相互加持、共生的关系”,这或许正是其能够在一线城市立足并走得长远的商业逻辑所在。
从川渝根据地的深度扎根,到北京市场的成功验证,再到如今上海、西安的双城并进,烤匠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商业模型的强大可复制性。当一个品牌同时具备可复制的产品力、精细化的运营力,以及能与年轻人同频的品牌力,启动全国化扩张,便是必然之举。
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一线城市商业市场而言,烤匠的到来,或许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高坪效的餐饮品牌,更可能是一个强而有力的“破局者”。
Hot video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