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睡
楼市成交量会在这个时间点后提升
最近外资的一些研报有点嘲讽的意味。瑞银的报告说我们的房价至少再跌两年。
报告里有个细节,说现在的买房人越来越专业,开始大量出现投资名词,更看重实际能获取的利益。
其实也正常,这样一个楼市环境,只有更专业的人才能稳住身形。
过去买房主要靠概念,看规划,听故事。什么这里要做世界级的文旅城啦,那里要规划某某国际部啦之类的。
买房人都信。不过也正是因为都信,才搞得恒大之流最后留下了这么多问题。
这种事情多了,买房人也只能让自己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专业。
用瑞银的话说,就是买房人的预期从“短期企稳”转向了“长期调整共识”。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市场不再幻想楼市再度起飞,房价还会继续下行很长一段时间的共识基本形成。
这种共识形成之后,反而会让楼市成交再度有一些起色。其实并不会影响大家买房。
因为预期变了,大家反而安心。下跌确定性带来的成交量是优于信心缺失的。
因为确定性摆在这里,能接受下跌的人就会买,不能接受下跌的人就不买。
瑞银的数据是,现在一线城市的平均租售比只有1.8%,而按揭利率平均是3.1%。
说明房子的租金甚至不够房屋利息。要想让租金和月供持平,首付得至少付到60%。
而且这是静态数据,动态现状是,租金本身还在跌。
为什么租金也撑不住了?二手房东边卖边租,重点50城的二手房挂牌量已经到了440万套的历史新高。
瑞银的结论是单消化库存就要到2027年中。
而且这期间,房价会继续跌。
上周开始,银行开始挂拍卖房了。但高盛表示,银行的心态很稳,并没有风险预期。
因为银行手里的房子,去掉购房者已经还了好几年的月供后,贷款余额占房屋当前价值的比例只有40-55%。
就算银行哪怕按市值的六七折卖掉,收回来的钱也足够覆盖剩下的贷款。
甚至在一线,它们还能再多承受20%房价跌幅。
预期有了,跌幅就一定会跌到。而高盛历来很鸡贼,总是先吹风再看风向。所以我有理由认为,他其实是希望再跌20%。
楼继伟最近也说,房地产市场低迷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系统性风险不太可能,主要是对经济的拖累。
话说的很直白了,很大程度上就直接是上边的态度。
楼市会低迷,而且会拖累经济。
银行还没有感受到痛的时候,指望它们推动救市是不现实的。
因为银行最喜欢的是拉长周期,用时间换空间,慢慢消化。
所以大家对楼市未来达成共识后,房价的下跌就会相对安稳,但成交量却会逐渐提升,这就是确定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