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沉默的荣耀》中吴石将军的绝笔
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这位来自福州的“军界奇才”
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重量
包华/摄
吴石,这位来自福州螺洲古镇的将军,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同乡聂曦与他并肩作战,不惜生命代价传递出最重要的情报。电视剧中,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凛然,那句“既如此,便如此”的豪迈,将福州人的血性呈现得淋漓尽致,也在两岸同胞心中激起绵长的共鸣。
在历史的长河中
福州这座古城始终闪耀着英雄之光
林则徐、林旭、林觉民、方声洞、
林祥谦、林白水、王荷波、林恒……
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血性儿女
如流星划过长空
照亮近现代历史的暗夜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乡,林则徐生于斯,长于斯,归葬于斯。
福建博物院广场前的林则徐塑像。图源:福州晚报
痛感“鸦片流毒于中国,纹银潜耗于外洋”,面对西方列强和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林则徐不顾朝廷权贵的掣肘阻挠,立下了“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铿锵誓言。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下令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英美鸦片,共计100多万公斤。
林则徐在大佛寺收缴烟土烟枪。图源:中国禁毒
虎门销烟,谱写了世界禁毒史上辉煌的一章,也被载入马克思的名著《鸦片贸易史》。
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他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绝唱,这也是他一生不计个人得失、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林旭:“君子死,正义尽”
“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轻的林旭,在刑场上仍以诗明志,为戊戌变法燃尽最后一丝光。

1898年9月5日,林旭被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他十日间草拟数道新政上谕,一时风光无两。
慈禧的铡刀来得猝然。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发动政变,再次临朝“训政”,将林旭等六人押捕入狱。9月28日,六君子被押往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刑前,林旭愤然高呼:“君子死,正义尽!”随即仰天大笑,从容就义,年仅23岁。
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是对变革图强的泣血渴望,也是以生命诠释舍生取义的儒家精神。狱卒刘一鸣记载,林旭“美秀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
噩耗传来,妻子沈鹊应悲痛欲绝,填《浪淘沙》悼念他“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不久便因忧伤过度而逝。林旭与沈鹊应的悲情,恰似戊戌年的一抹残红,将福州儿女的赤诚与风骨,刻进了近代中国的阵痛里。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13年后的辛亥年,另一位年纪相仿的福州子弟——林觉民,同样胸怀磅礴大气,走上就义之路。

1907年,林觉民负笈东渡日本求学。樱花树下,他遇见志同道合的黄兴,加入了同盟会,革命的火种在心底燃烧。
1911年1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策动广州起义。林觉民闻讯,毅然决定回国参加起义。
1911年4月24日,广州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夜不能寐,无比思念爱妻陈意映,在一方手帕上写下致爱妻的绝笔信《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写在方巾上的《与妻书》。图源:厦门卫视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广州总督署,林觉民力竭受伤被捕。刑场上,他泰然自若,热血洒在黄花岗的泥土里。
方声洞:“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那是一个忠魂凝碧的春天。同样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还有方声洞。

方声洞,1886年出生于福州北门外九彩园的一个富裕家庭。广州起义前夕,方声洞分别给父亲、妻子、侄儿写了绝命书。他在《禀父书》中说:“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方声洞《禀父书》。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1911年4月27日下午,起义军发起总攻。方声洞“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弹尽力竭而死”。事后,黄兴报告起义经过,盛赞他“以如花之年,勇于赴战”。
黄花岗起义里,有近三分之一的烈士来自福州十邑。其中,林觉民、方声洞等十人被誉为“福州十杰”。他们的名字应被永久记住: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与燊、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
林祥谦:“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他是全国第一位壮烈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892年10月,林祥谦出生于闽侯县尚干镇一个贫农家庭。1906年,他进入马尾造船厂当学徒,后进入京汉铁路汉口江岸机厂。

1922年夏天,林祥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1923年2月4日,在总工会领导下,工人开始大罢工,让1200公里铁路陷入静默,用钢铁般的意志向军阀吴佩孚宣战。
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代表合影。
1923年2月7日,反动军阀包围了江岸分工会会所,开始了野蛮屠杀,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当晚,江岸车站的电线杆上,31岁的林祥谦被绑缚着,军阀的刀光映着他不屈的眼神。
大刀架在颈间,林祥谦怒目圆睁:“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王荷波:“请党组织对我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
王荷波,原名王灼华,1882年5月出生于福州城内府里东廊顶。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

1916年,王荷波进入南京浦镇机车厂。在王荷波和同伴们的努力下,浦镇机车厂工会成立,王荷波被选为会长。王荷波为工人办起职工浴室、开办夜校和合作社等福利事业。由于王荷波大公无私为群众办事,深受工人的拥戴。在他40岁生日的那天,工友们送给他一块写有“品重柱石”的匾额。
王荷波烈士就义油画,位于潮江楼廉政教育基地内。
1922年,王荷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津浦铁路工会第一个工人党员。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王荷波参与领导了第二次、第三次起义,和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在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27年10月18日,叛徒的出卖让他身陷囹圄。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至死没有暴露党组织。
1927年11月11日夜,王荷波在北京安定门外箭楼西边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为信仰献身”的誓言,年仅45岁。王荷波牺牲前唯一的嘱托,是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
林恒:“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林恒是林徽因的弟弟,1916年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
同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爆发,林恒积极参与游行,遭到军警驱打,伤痕累累。这次经历,深深刺激了这位热血青年。伤愈后,林恒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投笔从戎,报考中央航空学校。

1937年,林恒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这是一条悲壮之路。抗战时中国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牺牲,平均只有6个月。有的学生甚至来不及参加一次像样的战斗,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1940年春天,林恒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同班100多名学员中名列第二。
1941年3月14日,在成都,日军偷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林恒驾机英勇击落一架日机,后不幸被敌机击中坠落,壮烈殉国,年仅25岁。姐夫梁思成匆匆赶往成都,收殓了林恒的遗体,“掩埋在一处无名的墓地里”。
中央航空学校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关于林恒的言语,没有任何记载。但中央航校门口石碑上镌刻的校训,像极了他的铮铮誓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回望历史,福州这座被江河浸润的城,从来不是温软的水乡,而是淬过火、染过血的英雄地: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700多名官兵血染江涛,其中大多是福州籍的学堂军官和船工子弟;
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我方13艘参战军舰的14名管带中,至少有10人是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期的同班同学,4人阵亡,3人自杀殉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福州人;
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福州在册烈士2560多人,为革命牺牲逾2万人……
叶诚 摄
福州人温润和缓的性情深处,是澎湃奔涌的血性。
英雄的事迹,彪炳史册;英雄的话语,回荡在历史时光深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来源:“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福州日报社
作者:张浩清
部分资料来源:福州晚报、全国总工会、福建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