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曾是携程的创始人,如今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专注于人口经济学。他多年来一直在敲响警钟,早在2012年,他就与三十多位专家联名上书,建议调整中国的生育政策。当时,中国人口大约为13.4亿,仍在持续增长,谁也没预料到形势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到了2023年5月,梁建章的新书《人口战略:人口如何影响经济与创新》出版,并在发布会上发出严肃警告: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四十年后印度的人口将是中国的三倍。这个说法听起来确实有些惊人,但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印度到2064年人口将达到17亿,而中国的人口可能会下降到13亿以下,人口差距将显著扩大。
根据2024年的数据,中国年末的总人口为14.0828亿,比前一年减少了139万,这是连续第三年出现负增长。新生儿数量为954万,死亡人数为1093万,出生率为6.77‰,自然人口增长率为-0.99‰。这些数据一经公布,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人口拐点已到,也有人觉得这还不是问题的核心。
不过,梁建章在2025年2月的解读中直言不讳,若这一趋势不发生改变,2025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可能会跌破800万,甚至更低。试想,过去中国依靠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成为了全球工厂,但如今劳动力短缺,制造业成本不断攀升,很多订单都转向了越南和泰国。
联合国在2022年的报告中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力将从8亿多减少到7.5亿,这一变化不可小觑。即使是高端产业,如果没有年轻的劳动力支持,也难以发展。人工智能再智能,创新的火花仍然需要人口规模来激发。
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到2024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3.1031亿,占总人口的22%。梁建章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突破30%。这将给养老和医疗带来巨大的压力,社保基金的支出将远超收入,年轻一代将不得不承担更多的社会负担。以邻国日本为例,1994年开始负增长,2023年生育率降至1.2,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29%。日本的养老金体系也早已出现裂痕,许多高龄老人甚至不得不继续工作,这无疑是中国的警示。
2024年中国的生育率约为1.0,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经济压力成为了导致生育率低迷的首要原因。高房价、教育内卷、医疗费用高涨,使得生孩子从原本的喜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在职场上,996加班文化已成常态,女性就业面临隐形歧视,而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个人价值和实现,导致不婚率已经达到25%。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人口下降的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而印度的情况,则是中国的反面教材。印度人口结构年轻,令许多国家羡慕。到2023年,印度人口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4.64亿,并且仍在持续增长。印度的生育率保持在2.0左右,几乎是中国的两倍,这一水平足以保证自然更替。
与中国不同,印度没有进行严格的生育控制,农村地区的多子传统根深蒂固,占总人口的65%。联合国预计,到2064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7亿,劳动力数量将达到10亿。印度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也非常大,2024年工程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已超过200万,许多毕业生纷纷涌向硅谷创业。印度的GDP增速为7.2%,外资流入迅速,制造业转移也在加速,这些红利不是偶然获得的。
梁建章提出的“三倍论”正是基于此:印度年轻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而中国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到2025年,印度的人口密度将达到每平方公里492人,尽管城镇化率较低,但增长速度快。德里和孟买等大城市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活跃。与中国14.08亿的总人口相比,印度的基础更大,人口还在增加。这样的差距,不仅是数字问题,更涉及到供应链和人才流动的战略竞争。
过去,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实现经济腾飞,但如今必须转向人才红利,然而人口规模的缩小让这一转型变得困难。梁建章在访谈中提到,这场竞争并不是比谁多生孩子,而是比谁的政策更灵活。印度没有中国那样的包袱,而中国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只要抓住当前的窗口期,仍然能够逆袭。
当然,印度并非完美无缺,尽管生育率较高,但依然面临着营养不良和高失业率等问题。到2024年,印度的青年失业率已超过20%。然而,人口红利的潜力巨大,如果得当利用,便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引擎,反之则可能成为负担。中国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面对印度崛起的压力,加速自身的转型。
到了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中国排名第二,印度排名第一。这个排名或许让人不快,但也提醒我们,不能只看人口总量,质量同样重要。梁建章强调,人口焦虑已经从社会内部问题,逐渐升高到国家战略博弈的层面。四十年后的三倍差距,不是空想,而是切实存在的风险。中国虽然有优势,14亿人口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但如果人口下降趋势不能遏制,这些优势将受到限制。
幸运的是,2025年,相关政策开始逐步出台。国家卫健委启动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各地也开始提供婚假和产假的补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到2025年,生育支持体系将基本建成,普惠型托育服务加速推进,生育成本将逐步下降,从而提升生育水平。
2025年1月1日起,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补贴政策正式实施,符合条件的家庭每月可以领取补贴,直到孩子满三岁。根据报道,2025年可能会全面取消生育限制,先从低出生率省份开始试点,再推向全国,这一举措非常接地气,具有针对性。梁建章一直呼吁,不能强制生育,而应该为那些有意愿生育的家庭提供支持,包括减轻经济负担、调整工时、引导观念等多方面的努力。
韩国2024年出生人数为24.2万,同比增长了0.7%,主要依赖的是补贴和工时调整。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并加以改进,效果将更为显著。尽管2025年上半年结婚人数有所下降,但整体经济回暖,收入预期稳定,出生人数呈现反弹迹象。
专家周海旺的报告指出,只要补贴到位,生育意愿就会提高。预计未来十年,中国人口将从14.08亿降至13.76亿,年均减少300万。然而,通过适当的干预和政策调控,生育率虽会长期处于低位,但可以实现稳定。联合国更新的预测显示,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6.33亿,而印度人口将达到16亿。尽管如此,政策的调整仍然是关键因素。中国在教育、医疗和养老体系方面的领先优势,仍为未来逆转人口趋势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归根结底,人口问题并非天灾,而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当然也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加以解决。梁建章的警告犹如当头棒喝,中国具备足够的智慧和资源,2025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起点。随着生育补贴政策的逐步实施、托育服务的扩展以及教育和住房政策的松绑,年轻人有望在经济负担减轻后敢于生育,并能够抚养孩子。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已经开始落地,未来中国完全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
从全球来看,日本面临着低生育率的惯性难以打破,印度的红利虽大但并不稳定,而中国的中庸之道最为稳妥。四十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