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年大考倒计时:基金惊险自救避清盘,百亿黑马逆袭成市场爆款
创始人
2025-11-16 13:16:36
0

一只规模常年徘徊在几千万元的债券基金,到了成立满三年的节点原本应当面临强制清盘,结果在最后一个季度突然“活”了下来。

这不是市场行情的自然反弹,而是巨额资金在关键时刻快速流入,将它的规模推上了规定的线,等节点过去又迅速撤走。这种精确到时日的资金腾挪,暴露了发起式基金生存的焦灼——三年到期,规模不到两亿就必须退出市场,这条硬规则不留任何缓冲。

这个制度每天都在倒计时中运转,很多基金甚至在最后几个月就已经不得不宣布可能清盘。一家大型券商的指数增强基金已经明确,如果到指定日期规模仍低于红线,便会进入清算程序。

类似的案例不止一个,还有几只早期成立的养老目标基金,规模仅存数千万元,未来一年没有新资金注入的话,它们的结局几乎可以预测。

这一面是冷冰冰的退场令,另一面却有人在同样的规则里赚得盆满钵满。今年市场上,有些发起式基金甚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益翻了两倍,规模从零起步跃到百亿之上。

差距的关键首先在成立时的市场环境。2022年的股市低迷,很多优质资产被压到低价,而发起式基金的设立门槛较低,能够在市场寒潮中建仓,之后行情回暖时,这些被低估的资产价格反弹,带来了显著的净值增长。

更重要的是,制度要求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参与并持有三年,让管理方和投资者利益绑定,这种结构让基金经理在操作上更加谨慎,也有动力追求更稳健的业绩。

在初期规模不大的阶段,它们还能灵活调整策略,等成绩出来再加大宣传,自然吸引到外部资金大规模流入。

但大多数产品并没有走上这样的轨迹。小规模基金面临的是持续的成本压力,办公成本、人力支出并不会随规模缩减而减少,当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时,基金业绩很难有亮点,投资者也缺乏信心申购。机构资金撤走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这种恶性循环让退出市场成为唯一结果。

不断扩大的清盘潮不仅打击了基金公司,也让普通投资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买基金不能只看短期排名或宣传话术,而是要全面评估规模、成立时期和公司的综合实力。

一只成立于低位周期的基金,可能手握低价筹码;三年内稳定的业绩,比一时的暴涨更有参考价值;而过小的规模,则需要仔细衡量清盘风险。

发起式基金不是生来就注定成功,也不会因为规则设定而自动失败。它们的命运更多取决于市场环境、基金公司的策略以及能否打破规模死循环。

在这个三年一考的制度里,活下来是基本线,能逆势成长才是真本事。对于投资者而言,看懂背后的逻辑,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找到让资金安全且有机会增值的去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